儒服便章甫,戎装乍铁衣。
几曾生共乐,犹有死同归。
著屦惟何甚,乘车未遽非。
愧酬军旅问,先见少知几。
【注】被甲:披挂盔甲。
儒服便章甫,戎装乍铁衣。
儒服是文官的服装,章甫是武官的礼冠,戎装是战士或士兵的服饰,乍铁衣指穿上战袍。
几曾生共乐,犹有死同归。
几个曾经共同快乐过?还有与敌人一起死亡的。
著屦(zhuó)惟何甚,乘车未遽(jù)非。
穿鞋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坐车也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愧酬军旅问,先见少知几。
惭愧地回答了军队的询问,但自己知道得太少。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作者在泾州任观察使。泾州地处西北边陲,战事频繁,经常发生对吐蕃作战的事。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一次战斗后,向前线将士们述说战争的情况而写的。
首联“儒服便章甫,戎装乍铁衣。”写士兵们穿戴好铠甲,准备投入战斗的情景。这二句以对比的形式写出了战士们的战斗准备。“儒服”指的是文职人员平时穿的服装;“章甫”是指武官的礼帽,这里用来形容武官戴的帽子;“戎装”则指士兵的战服。“乍”是突然的意思,这里用得十分巧妙。它既表明战士们刚刚穿上铠甲,又表明他们正在迅速进入临战状态。
颔联“几曾生共乐,犹有死同归。”意思是说,战士们在战场上虽然经历过生死离别的痛苦,但他们也曾一起分享胜利的快乐。这二句是对上一句的具体说明,进一步强调战士们在战争中的生死与共。
颈联“著屦(zhuó)惟何甚,乘车未遽非。”意思是说,穿鞋没有过分之处,坐车也没有错处。这二句是对战士们的赞扬,表达了对他们勇敢无畏的敬佩之情。
尾联“愧酬军旅问,先见少知几。”意思是说,我愧对士兵们的提问,但我也知道得太少了。这二句是对自身的反省之词,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军事知识的缺乏和对战争经验的欠缺。
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战士们的赞扬,又有对自己的反思,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