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角蛮攻触,南柯檀伐槐。
徘谐记名字,人物委尘埃。
锦里昔曾到,樊川今此来。
遗风不可见,观古意悠哉。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他年轻时曾到成都锦里(古街名,今成都市区西大街一带)游览,写下过许多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四句,第二段四句,第三段两句,共十一句。
首联“左角蛮攻触,南柯檀伐槐”,是说当年在成都东郊的左角山,有个叫触蛮的部落;在城南有座檀树,也是那部落所砍伐的。这二句写景,以点带面,写出了当时蜀地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同时暗指了三国时代魏蜀两国之间的战争。
颔联“徘谐记名字,人物委尘埃”,是说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早已淹没在尘埃之中了。这里用了“徘谐”一词,是说那些英雄人物已成了古人口中的笑谈,他们的故事也被人们遗忘了。这里的“人物”指的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他们的事迹已经被后人忘却,只剩下了尘土和风烟。
颈联“锦里昔曾到,樊川今此来”,是说作者曾经游览过成都的锦里古街,而现在又来到了樊川这个地方。锦里古街位于成都市区的西部,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老街;樊川则是指现在的人民公园,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这里用了一个“来”字,表明了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情感。
尾联“遗风不可见,观古意悠哉”是说如今那些英雄人物的遗风已经难以看到了,只能通过观看古代的历史遗迹来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和气概。这里的“遗风”指的是那些英雄人物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观古意”则是说通过观察古代的历史遗迹来感受那些英雄人物的精神气概。尾联的“悠哉”二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于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我曾在左角山攻打触蛮部落,也曾在南山上讨伐檀树。
那些英勇的人物都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了尘土和风烟。
我曾经游览过锦里古街,现在又来到了樊川这个地方。
如今那些英雄人物的遗风已经难以看到了,只能在观看古代的历史遗迹中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