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竹引岩泉,远在寒谷幽。
然炬火其端,高飞北山头。
可以活三军,梅林意悠悠。
倒置未为戾,见之复何求。

译文:

竹林中引路,泉水从岩缝中涌出,远处的山谷幽静。

火光在山头高高举起,如同北山上的飞鸟。

可以拯救三军士兵,梅林深处藏着无尽思绪。

倒置未必是过错,见她便已心满意足。

注释:

  1. “接竹引岩泉”:在竹林中引导着岩石间的泉水流淌。
  2. “远在寒谷幽”:泉水流经遥远寒冷的山谷,显得幽深宁静。
  3. “然炬火其端,高飞北山头”:火光从山顶升起,犹如北山之鸟展翅飞翔。
  4. “可以活三军”:这泉水有力量救治三军的将士。
  5. “梅林意悠悠”:梅树林里弥漫着悠长的思绪。
  6. “倒置未为戾”:如果把梅花倒置,也未必就是坏事。
  7. “见之复何求”:见到她(指梅花),已经无需更多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首句“接竹引岩泉”,以竹林和岩泉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第二句“远在寒谷幽”进一步描绘了山谷的幽深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然炬火其端,高飞北山头”将自然的美与人的英勇相结合,象征着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并像北山之鸟那样高飞于天际。这里的“可以活三军”不仅指实际的军事力量,也暗喻了诗人希望用这种勇气和决心来克服生活中的难题。

最后两句“梅林意悠悠”和“倒置未为戾”则是对前文的反思和升华,指出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必过于担忧或自责,因为有些事情或许并非全非或完全错误。而“见之复何求”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和豁达的态度,当看到梅花时,已经无需更多的追求和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结合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即在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和困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