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篆贞石,浑谓有神画。
闲作故亭游,心知古人迹。
竹疏径微通,天远荒自辟。
长江浩无涯,沧溟赢咫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则答题方向为“分析诗中的物象及其象征意义”,答题时注意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江滨篆贞石”一句,“贞石”指刻有铭文的石头,这里指的是江边的一块刻有铭文的石头。作者登上这块石头,不禁想到它上面可能记载过古人的事迹,由此产生了联想。这一句是全诗的起兴,也是全诗感情发展的线索。
第二句“浑谓有神画”是说这块石头上刻着的铭文好像在诉说着神仙的故事。这里“浑谓”即全然认为,“神画”指传说中的神仙所画。作者登上这块石头,便产生出对这块石头上的铭文内容产生怀疑,认为其中必有神话故事。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种推测,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契机。
第三、第四句“闲作故亭游,心知古人迹”,意思是:闲来无事,我游览了这座古亭,心中自然就会想到古代的人曾经在此游玩过。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作者登上这块石头后,就想到这块地方曾经有人游玩过,所以此处的“故亭”应该是诗人之前游览过的那座亭子。
“竹疏径微通,天远荒自辟”意思是:竹子稀疏的小路通向远方,大自然空旷辽阔而没有人烟。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空阔、幽深的画面。
“长江浩无涯,沧溟赢咫尺”意思是:长江浩瀚无边,大海虽然广阔却近在眼前。这两句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译文:
江边的一块刻有铭文的石头,似乎在讲述着神仙们的故事。我登上这块石头,心中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古代的人们曾经在这里游玩过。竹林稀疏小路通向远处,大自然空旷而辽阔无人打扰,长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大海虽然辽阔却近在眼前。
赏析:
此诗前两联写登怡亭旧地,感慨人事沧桑,怀想古人踪迹;后两联写江边古亭,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首联“贞石”,点明地点,交代了登临的原因。“浑谓有神画”,诗人登上这块石头,便想到它上面刻着的铭文一定有神话般的传说故事。这一联想使读者联想到《桃花源记》里“世外桃源”的神秘境界。“有神”与“不疑”“疑神”相对应。“浑谓”一词,既表明诗人的怀疑态度,又表现出诗人的主观臆测。诗人凭吊之余,还不免有些神往和遐思。
次联承上启下,由“浑谓”生出“闲作故亭游”的念头,从而进一步联想到古时人们的游踪行迹。这两句诗写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联写景。“疏”“荒”“沧溟”三个词分别形容竹径、天空、江海。这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开阔辽远的空间背景,衬托出作者心境的旷达与自由。
最后以“浩无涯”,“赢咫尺”来写长江和大海的广袤无垠,突出长江之长和海水之浅。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高迈,笔力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