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履竹林游,陟降西山道。
匆匆不是闲,倍觉寒溪好。
潭鱼戏凭虚,注水喧幽草。
埋荒古人迹,树伐庭如扫。
桴鼓又相闻,我心为之懆。
【译文】
拄着拐杖,在竹林中漫步,攀登西山小道,匆匆的步履没有闲情逸致,反而更觉得寒溪景色清幽。潭中的鱼儿在水中跳跃、戏耍,溅起水花打湿了周围的草木,令人感到十分惬意,而荒废的古人遗址也显得更加荒凉。伐树的声音和战鼓声又不断传来,使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为主题,通过登山、观瀑、观古迹和闻战鼓等几个环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喜爱之情。
首两句“杖履竹林游,陟降西山道”,交代了诗人登山的过程。从“杖履”二字可知,诗人行动不便,但为了游览,不得不拄杖而行,穿屐而行,体现了诗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陟降西山道”则描绘了诗人攀登西山小道的情景。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重点,描写了诗人游览西山时所看到的美景:潭中游鱼、翠竹、幽草、古迹。这些景物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注水喧幽草”一句尤为精彩,将泉水冲刷草丛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最后两句“埋荒古人迹,树伐庭如扫”,则表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感慨。昔日辉煌的文明如今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荒凉景象。而当听到战鼓声时,诗人的心情更是难以平静,因为他想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历史之痛的深深感叹。同时,诗人以游山为载体,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