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山顶得超然,莫也超然在外边。
要识老夫行乐处,鸢飞鱼跃总吾天。
【注释】
结茅:盖房;茅,草屋。结茅山顶得超然:在山顶上搭起茅屋而获得超脱的境界。莫也:不要。莫,同“暮”。超然:超凡出众。鸢(yuān)飞:指野鸡、老鹰之类的鸟在空中翱翔。鱼跃:鱼在水中跳跃。总吾天:尽属我所有。
【译文】
登上山顶的茅屋,我获得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千万不要误解为我在外边追求超尘脱俗。要真正了解老夫的快乐所在,那一定是鸢和鱼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翱翔和跳跃。
【赏析】
《超然台赋》是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写的一篇散文名作。文章开篇即点明“游于赤壁之下,议笑唱答,扣舷而歌”的情境,然后以“渺沧海之一粟,毫太仓之一粟,不知江海之广大也。”来比喻自己的渺小,从而引出“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的话题。接着,苏轼又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这一话题中生发出“谁遣风浪与时平”的感慨,并由此想到“宇宙内事乃核外事”,进而提出自己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看法。结尾处则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作结,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及对于生死的认识。全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气势恢宏,感情奔放,是一首哲理散文名篇。
苏轼曾写过两首《超然台记》,第一篇是《超然台记》,第二篇则是此文。两文皆写超然台,但各有特色。《超然台记》一文写景为主,着重刻画了“超然台”的建筑风貌,并借此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而《超然台赋》则侧重议论抒情,通过对“登台”所见所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