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阴开剥日光穿,和气随风近酒船。
湖面波清浑见底,楼头山碧自生烟。
兴长不忍回孤棹,歌懒才能逐缓弦。
因子樽前话归计,醉魂先到岘山边。
和谢主簿游西湖
云阴开剥日光穿,和气随风近酒船。
湖面波清浑见底,楼头山碧自生烟。
兴长不忍回孤棹,歌懒才能逐缓弦。
因子樽前话归计,醉魂先到岘山边。
注释与赏析:
诗句注释:
- 云阴开剥日光穿:天空中的云层被阳光穿透,形成美丽的光柱。
- 和气随风近酒船:温和的风伴随着酒香吹拂。
- 湖面波清浑见底:湖面波光粼粼,仿佛能看见湖底。
- 楼头山碧自生烟: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显得更加青翠。
- 兴长不忍回孤棹:兴致盎然,不愿回到孤舟上结束这美好的一天。
- 歌懒才能逐缓弦:因为兴致高昂,所以不想唱歌;而缓慢的琴声则更能引起共鸣。
- 因子樽前话归计:在月光下,我们谈论着回家的计划。
- 醉魂先到岘山边:沉醉中,我梦见自己先到了岘山。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喜悦心情。首两句“云阴开剥日光穿,和气随风近酒船”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开篇,为读者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接下来的“湖面波清浑见底,楼头山碧自生烟”则进一步展现了西湖水面的清澈、波光粼粼,以及远处山色朦胧的美丽景致。整体而言,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热情。
诗中的第三句“兴长不忍回孤棹”,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留恋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愉悦与满足。第四句“歌懒才能逐缓弦”反映了诗人由于兴奋或沉醉于美景之中,以至于不愿意歌唱。最后一句“因子樽前话归计”,则是诗人在享受美好时光时,思考未来的一种心态表达,显示了一种随性而谈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将西湖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