骎骎二三骑,南并横山去。
山穷远川出,始见滍阳树。
荒城萝茑合,表里无寸土。
但闻鸟啼声,不见鸟啼处。
呼儿开棘扉,扫榻坐茅庑。
清泉给盥濯,凉风生仰俯。
浊醪稍似佳,山果来近圃。
始酌薰然和,中饮淡无虑。
案头羲皇经,编绝几见补。
先生发其微,大义谈四五。
纷攘自诸家,简易独太古。
形骸非我有,冠带尚谁取。
道存固匪外,两致默与语。
是时季春望,山月夕已吐。
清光出深竹,叶上露如雨。
寒侵毛骨生,思有烟霞举。
却念人世间,纷纷何足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秋夜独坐》。下面将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
诗句释义:
- 骎骎二三骑,南并横山去。(骑着两三匹马,向南越过山脉而去)
- “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 “二三骑”表示有两三个人骑马。
- “南并横山去”表明他们向南穿越山岭。
- 山穷远川出,始见滍阳树。(当山走完了,远处才出现河流,终于看见了滍阳的树木)
- “山穷远川出”指的是山峦走到尽头,远处开始出现河流。
- “滍阳树”指滍水之阳边的树木。
- 荒城萝茑合,表里无寸土。(荒凉的城池上,藤萝和野草相互纠缠,里面没有一寸土地)
- “荒城”表示废弃的城邑。
- “萝茑合”是指藤蔓缠绕在一起。
- “无寸土”意味着没有地方可以居住或耕种。
- 但闻鸟啼声,不见鸟啼处。(只能听到鸟儿的叫声,却看不到鸟在何处)
- “但闻”表示只听到声音,不看到实体。
- “不见鸟啼处”暗示声音的来源不明。
- 呼儿开棘扉,扫榻坐茅庑。(呼唤孩子打开荆棘编的门,扫去席子坐在茅屋的廊下)
- “棘扉”指用荆棘做成的门。
- “扫榻”表示打扫床铺,准备睡觉的地方。
- “茅庑”指的是用茅草搭建的屋顶。
- 清泉给盥濯,凉风生仰俯。(清澈的泉水供洗手洗脚,凉爽的风使人俯仰自如)
- “盥濯”意为洗手洗脸。
- “凉风生仰俯”描述了微风吹来时的舒适体验。
- 浊醪稍似佳,山果来近圃。(浊酒略好于佳酿,山里的果实摘自近处的园子里)
- “浊醪”即浑浊的酒。
- “山果”指山上的水果。
- “来近圃”意味着这些果子是从附近的园子里摘来的。
- 始酌薰然和,中饮淡无虑。(开始饮酒时香气四溢,中间饮酒则淡然无虑)
- “薰然”形容酒香浓郁。
- “中饮淡无虑”意味着喝到中段的时候,味道已经平淡,心中没有了忧虑。
- 案头羲皇经,编绝几见补。(案头摆满了《周易》这样的经书,书页几乎要断裂了)
- “羲皇经”指《周易》,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 “编绝”意味着书籍几乎破损。
- 先生发其微,大义谈四五。(老师揭示了其中的关键道理,讲述大义讲了四次)
- “先生”指老师。
- “发其微”是指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精髓。
- “大义谈四五”表示讲述大的道理讲了四次。
- 纷攘自诸家,简易独太古。(各种说法纷乱不断,只有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才像远古时代)
- “诸家”指众多学派或观点。
- “简易独太古”是指只有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才能接近最初的状态或原始的智慧。
- 形骸非我有,冠带尚谁取。(身体不是我的,我不需要戴帽子和腰带)
- “形骸”指身体和外形。
- “冠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装饰,用于表示身份和地位。
- “尚谁取”意思是不需要别人来取。
- 道存固匪外,两致默与语。(道的存在不是外在的,既可以静默也可以对话)
- “道存”指道的存在。
- “固匪外”是指道不是外在的东西。
- “两致”表示两种表达方式,即静默和言语。
- 是时季春望,山月夕已吐。(这个时候是春季的夜晚,月亮从山上升起)
- “是时”指这个时候。
- “季春”是春季的一个季节。
- “望”在这里是观察、观赏的意思。
- “夕已吐”意味着月亮在傍晚时分已经升起来了。
- 清光出深竹,叶上露如雨。(月光从深深的竹林中透出来,树叶上的露珠就像雨点一样)
-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 “深竹”是指茂盛的竹林。
- “叶上露如雨”形容露珠密集,好像雨滴一样落在树叶上。
- 寒侵毛骨生,思有烟霞举。(寒气侵袭使肌肤感到冰凉,希望能有如烟霞一样的飞翔)
- “寒侵毛骨生”描述了寒冷的感觉。
- “思有烟霞举”表达了想要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的愿望。
- 却念人世间,纷纷何足数。(想到人世间的种种,这些纷扰又有什么值得数说的呢)
- “人世间”是指人的世界或人类社会。
- “纷纷何足数”意味着这些琐事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