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正献草书诗,传诫云来示永贻。
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
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
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

这首诗是苏轼在1083年(嘉祐八年)写给崔公孺(国博)的,当时苏轼正在开封任职。这首诗是一首和韵诗,也就是按照崔国博的原诗韵脚进行创作的。崔国博原诗的内容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原诗的主题可能与草书、书法有关。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

珍藏正献草书诗,传诫云来示永贻。
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
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
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

第一句“珍藏正献草书诗,传诫云来示永贻。” 意思是珍藏着由正献草书创作的诗歌,并传达给崔国博以示长久保存。正献草书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蔡襄所写,所以这两句可能是赞扬崔国博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收藏态度。

第二句“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 描述的是风雨中的景象,风吹动松柏,雷雨中蛟螭出没。这一句可能是用自然景象比喻书法作品中的气势和变化。

第三句“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 表达了学习书法的人应当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刻苦,而书法技艺的高超并不应该只追求外在的奇特效果。

第四句“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 表示虽然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世玩),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书法大师的高洁品德,从而成为自己的榜样(师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高远追求。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它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内涵。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描绘风雨中的松柏、蛟螭等自然景象,诗人将书法艺术的高超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力量和魅力。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的人文情怀和高尚品格,他不仅关注书法技艺本身的提升,更注重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