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逸台头雪乍晴,病眸虽涩亦增明。
几年无此三农乐,万物皆随一气清。
修竹拒寒森晚节,垂杨偷润袅春情。
当轩欲绘西山景,巧笔何人似李成。

诗句译文如下:

  1. 雪霁初晴,病眸虽涩亦增明
    “雪霁初晴”描绘了雪后天空放晴的景象,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使得万物都显得更加明亮。这里的“雪霁”指的是雪后天气转晴,而“初晴”则强调了这是一个新的、晴朗的日子。接下来的“病眸虽涩亦增明”表达了诗人虽然眼力不佳,但看到这样的景色后,眼睛的不适感也随之消散,感到心情变得明亮。

  2. 几年无此三农乐,万物皆随一气清
    “几年无此三农乐”中的“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多年来没有体验到农民的丰收之乐。接下来“万物皆随一气清”中的“一气清”形容大自然在冬去春来时的清新和生机,这里的“万物”泛指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和事物。整句诗表达了随着季节的变化,自然界从寒冷转向温暖,一切都显得如此清新和充满生机。

  3. 修竹拒寒森晚节,垂杨偷润袅春情
    这里用“修竹”和“垂杨”两种植物来形容冬天的景象。修竹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挺拔的姿态;垂杨则给人一种柔美、细腻的感觉,它偷偷地吸取水分,给春天增添了一份柔情。这两句诗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描述,展现了冬天的坚韧与春天的柔美,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4. 当轩欲绘西山景,巧笔何人似李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在窗边绘制西山风景的愿望。这里的“欲绘”意味着诗人有很高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他希望能够将西山的自然美景完美地展现在纸上。而“李成”则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以山水画著称。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李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绘画的水平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四季交替时大自然的变化和美丽。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如“雪霁初晴”与“几年无此三农乐”),拟人化(如“修竹拒寒森晚节”),以及对仗(如“万物皆随一气清”与“一气清”,“修竹”与“垂杨”)。这些手法共同作用,使得诗歌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色彩。

诗歌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即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和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描绘冬天的坚韧和春天的柔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他的创作欲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美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自然美的独特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