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尽熙熙,郊天礼毕时。
安边文教远,过海赦书迟。
南牧虽无也,东封合有之。
茅堂自歌咏,何必向丹墀。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万物尽熙熙,郊天礼毕时:
“万物尽熙熙”描述了一个繁荣、和谐的景象,万物都在欢欣地享受着和平与安宁。
“郊天礼毕时”指的是郊祀结束的时刻,这里的“郊祀”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祈祷丰收的仪式。
-
- 安边文教远,过海赦书迟:
- 安边文教远,过海赦书迟:
“安边文教远”表达了文化和教育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愿望和努力。
“过海赦书迟”意味着从海外传来的赦免法令到达的时间较晚,反映了古代交通和信息传递的困难。
-
- 南牧虽无也,东封合有之:
- 南牧虽无也,东封合有之:
“南牧”可能指南方的畜牧或农业生产状况。
“东封”可能指东方的国家或地区,这里用“合有之”表示在适当的时机应该进行封禅(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
-
- 茅堂自歌咏,何必向丹墀:
- 茅堂自歌咏,何必向丹墀:
“茅堂”指的是简陋的房屋,“歌咏”指的是歌唱,表达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丹墀”通常指的是皇家殿堂前的台阶,这里用来比喻朝廷或权力中心。
“何必向丹墀”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态度,认为在自然和朴素中找到快乐就足够了,不必追求名利和权力的中心。
译文:
随着万物皆显生机勃勃,我们完成了郊祀的礼仪。
远方边陲的文化教育正在扩展,海上传来的宽恕法令却迟迟未至。
尽管南方的畜牧没有受到损害,但在适当的时间,我们在东部进行封禅仪式是合适的。
我们的茅屋自得其乐,无需羡慕宫廷中的华丽。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和平、教育和地方治理的关注。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治理和教化情况,诗人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和自然和谐的思想。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