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哲英灵在,重生出镇初。
傅岩存旧迹,棠树认前居。
美化民歌实,流言帝觉虚。
暂来淹外郡,再入老中书。
善欲皆升举,奸思尽剪除。
登科嗤负鼎,避事鄙悬车。
权助天生杀,才随道卷舒。
百官凭整肃,万物待吹嘘。
接士殊龙板,寻僧却隼旟。
嘉谋常启沃,谏草旋焚如。
赤子方安枕,黄巾亦荷锄。
囚无经宿禁,农有数年储。
山势朝衙署,河声贯里闾。
野人携此咏,将献几踌躇。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然后逐步展开赏析。

诗歌内容分析:

  1. 上知府赵侍郎二首其一
  • 题目中“上知府”表示这是一首官员的诗,而“赵侍郎”则指明了这位官员的身份。“上知府”通常指代高级的地方官或知府级别的官员。
  • “其二”则意味着这首诗是第一部分的续接,可能包含了与第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主题。
  1. 往哲英灵在,重生出镇初。
  • 这里表达了对古代贤能者的缅怀,认为他们的精神仍然在世间。”重生出镇”则可能指的是地方官员的任命或回归。
  1. 傅岩存旧迹,棠树认前居。
  • “傅岩”可能是指某个历史遗迹或地名,“旧迹”指的是历史上的痕迹或传统。“棠树”则是具体的植物,常用于象征长久和稳定。
  • 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地方官员回到原地后,能够看到或感受到过去的历史痕迹和环境变化。
  1. 美化民歌实,流言帝觉虚。
  • “民歌”可能指的是民间的音乐和诗歌,“美化”则表明这些民歌具有提升文化的作用。“流言”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谣言或不实之言。
  • 这两句可能表达了地方官员在治理过程中,通过音乐和诗歌等方式,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揭露了一些不实的传言。
  1. 暂来淹外郡,再入老中书。
  • “淹外郡”可能指的是暂时在外郡任职或工作,“老中书”则表明这位官员曾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
  • 这两句可能在描述这位官员在不同地方的工作经历和官职变迁。
  1. 善欲皆升举,奸思尽剪除。
  • “升举”可能指的是提拔晋升,“奸思”则是指邪恶的想法或计划。
  • 这两句可能在表达这位官员在任期间,努力打击邪恶,提倡正义。
  1. 登科嗤负鼎,避事鄙悬车。
  • “登科”可能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成功,“嗤负鼎”则表示对于这种成功的不屑或讽刺。“避事鄙悬车”则是指避开政治斗争或避免卷入纷争。
  • 这两句可能在描绘这位官员在官场上的一些行为或态度。
  1. 权助天生杀,才随道卷舒。
  • “权助”可能指的是权力的帮助或支持,“生杀”则是指决定生死的权力。“才随道卷舒”则是指才能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这两句可能在表达这位官员在面对权力时,既有利用也有节制的态度。
  1. 百官凭整肃,万物待吹嘘。
  • “百官”可能指的是整个官员体系,“整肃”则是指整治和整顿。“万物待吹嘘”则是指所有事物都在等待被宣扬和推广。
  • 这两句可能在描述这位官员在任职期间,致力于维护秩序和提升形象。
  1. 接士殊龙板,寻僧却隼旟。
  • “接士”可能指的是接待士人或学者,“殊龙板”则是指特殊的接待方式或礼节。“寻僧却隼旟”则是指寻找僧人并停止追逐其他目标。
  • 这两句可能在描绘这位官员对待不同身份人士的态度和行为。
  1. 嘉谋常启沃,谏草旋焚如。
  • “嘉谋”可能指的是好的计谋或建议,“启沃”则是指开导和劝谏。“谏草旋焚如”则是指这些建议经常被废弃或不予采纳。
  • 这两句可能在表达这位官员在处理政务时,有时过于自信或独断专行,导致好主意无法得到实施。
  1. 赤子方安枕,黄巾亦荷锄。
  • “赤子”可能指的是年幼无知的人,“安枕”则是指安心睡觉。“黄巾”可能指的是叛乱或动乱。
  • 这两句可能在描绘这位官员在任职期间,既要安抚民心,又要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动乱。
  1. 囚无经宿禁,农有数年储。
  • “囚”可能指的是囚犯或罪犯,“经宿禁”则是指经过长时间监禁。“农有数年储”则是指农民们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 这两句可能在描述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 山势朝衙署,河声贯里闾。
  • “山势”可能指的是自然景观,“衙署”则是指官府或衙门。“河声贯里闾”则是指河流的声音穿过村庄。
  • 这两句可能在描绘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1. 野人携此咏,将献几踌躇。
  • “野人”可能指的是普通百姓或乡村居民。“携此咏”则是指携带着这首诗进行吟诵。“将献几踌躇”则是指想要献给某人但犹豫不决。
  • 这两句可能在描述这位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对于民间艺术的支持和鼓励。

注释:

  1. “往哲英灵在” - 表达对过去贤能者的怀念和崇敬。
  2. “重生出镇初” - 指地方官员重新上任开始其职责。
  3. “傅岩存旧迹” - 指保留着过去的遗迹。
  4. “棠树认前居” - 指树木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5. “美化民歌实” - 指通过音乐和诗歌来美化民众的生活。
  6. “流言帝觉虚” - 指揭露并消除不实的传言。
  7. “暂来淹外郡” - 暂时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
  8. “再入老中书” - 再次进入朝廷担任要职。
  9. “善欲皆升举” - 鼓励善良和正直的行为得以提拔。
  10. “奸思尽剪除” - 清除一切邪恶的念头和计划。
  11. “登科嗤负鼎” - 讥笑那些不务正业、轻视科举的人。
  12. “避事鄙悬车” - 避免参与政治斗争或避开权力的诱惑。
  13. “权助天生杀” - 强调权力可以决定生死。
  14. “才随道卷舒” - 才情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5. “百官凭整肃” - 官员们的举止必须严谨有序。
  16. “万物待吹嘘” - 万物都需要得到宣传和推广。
  17. “嘉谋常启沃” - 好的政策和建议应当得到重视和执行。
  18. “谏草旋焚如” - 谏议之策往往被废弃或不予采纳。
  19. “赤子方安枕” - 年幼者能够安心入睡。
  20. “黄巾亦荷锄” - 即使有叛乱和动乱也能安然度过。
  21. “囚无经宿禁” - 囚犯没有经历长时间的关押。
  22. “农有数年储” - 农民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23. “山势朝衙署” - 山峦的轮廓清晰地映照在衙门的建筑上。
  24. “河声贯里闾” - 河流的声音穿越村庄,带来宁静和和谐。
  25. “野人携此咏” - 乡村的百姓带着这首诗歌来吟诵和传唱。

译文:

先贤的光辉犹存,他们的重生出现在新的职位上。
傅岩还保存着旧时的遗迹,那棠树依然记得从前的家宅。
美化民众的音乐真实感人,流言蜚语被皇帝洞察而消散。
暂时离开京城去外郡任职,回来再次进入老中书的岗位。
希望人们都能被提拔晋升,奸邪的图谋被全部铲除。
获得功名的人嘲笑那些轻视科举的人,避免参与政治争斗的人鄙视悬挂车辕的人。
权力可以决定人的生死,才华也会因境遇而改变。
当权的官员需要保持严肃,而万物都需要受到推崇。
官员们依靠整齐有序,而万事万物都等待被宣扬。
寻求智者的建议常常得到重视,但谏议之策往往被搁置。
善良的人可以安心入睡,即使面临黄巾起义,也不必担心耕作。
囚犯不必遭受长时间的关押,农民拥有几年的粮食储备。
山峦清晰可见如同朝拜官府,河流的声音贯穿村庄让人感到宁静和谐。
乡村百姓带着这诗吟诵歌唱,心中充满了敬仰和自豪。

赏析:

这首诗整体展现了地方官员的职责与担当,以及对民生的关注。诗中多次提到“民歌”,暗示了官员通过音乐等文艺形式来改善民众的生活,体现了官员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的果断与智慧,比如对待流言蜚语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待政治事务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