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欣与赏心同,读遍碑词字字工。
共叹黄垆封白壁,一时悲泪洒秋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秋日登拟岘台二首
《秋日登拟岘台》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为第一联,写景;后两句为第二联,抒情。首句“秋高”,以景起兴,暗示下文的议论当从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背景出发。次句“山出”,紧承上句,点明季节、景物,而“欲”字又使这一景象带上主观色彩:诗人想登山临眺,去欣赏这秋高气爽的美景。但“欲”字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想登上这座山,去欣赏这美好的秋色,又想登高远眺,看到国家动乱、生灵涂炭的景象,想到这一切,不禁悲从中来。所以,第三句中“徘徊”二字,不仅写出了诗人的踌躇满志而又忧国伤时的复杂心情,而且为下一句作了必要的铺垫。最后一句,用典抒发感慨。“读遍碑文”,是说作者仔细地阅读有关历史记载,了解东汉末年曹操曾于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封汉献帝刘协为陈留王,并改元为“建安”,从此东汉亡,三国分立的局面开始形成。这里暗喻唐肃宗李亨受封为“灵武御郡”。
“共叹黄垆封白壁”,这是说:我们同声一叹,叹息那黄土高冈上的曹操如何封赏了白骨精似的献帝。“黄垆”,指代曹操。“黄垆封白壁”,“封”,封赏,指将献帝废掉;“白骨精”,比喻曹操杀害的无辜者。“一时悲泪洒秋风”,这两句是说:我们同声一叹,悲伤地想到: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我们的国家又将陷入战火之中。这四句写景叙事,含蓄蕴藉,情调悲凉。
赏析: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由景及人,由人及事,自然成章,浑然一体。开头两句是写景:“秋日登拟岘台”,交代了登高的时间、地点。“徘徊欣与赏心同”,是说诗人登上了拟岘台之后,心情愉悦,欣然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读遍碑词字字工”则是说作者仔细地阅读有关历史记载,了解东汉末年曹操曾于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封汉献帝刘协为陈留王,并改元为“建安”,从此东汉亡,三国分立的局面开始形成。这里暗喻唐肃宗李亨受封为“灵武御郡”。
“共叹黄垆封白壁”,这是说:我们同声一叹,叹息那黄土高冈上的曹操如何封赏了白骨精似的献帝。“黄垆”,指代曹操。“黄垆封白壁”,“封”,封赏,指将献帝废掉;“白骨精”,比喻曹操杀害的无辜者。“一时悲泪洒秋风”,这两句是说:我们同声一叹,悲伤地想到: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我们的国家又将陷入战火之中。这四句写景叙事,含蓄蕴藉,情调悲凉。
结尾两句是抒情:“徘徊欣与赏心同,读遍碑文字字工。”这两句是说:我们同声一叹,感叹那黄土高冈上的曹操如何封赏了白骨精似的献帝。“黄垆”,指代曹操。“黄垆封白壁”,“封”,封赏,指将献帝废掉;“白骨精”,比喻曹操杀害的无辜者。“一时悲泪洒秋风”,这两句是说:我们同声一叹,悲伤地想到: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我们的国家又将陷入战火之中。这四句写景叙事,含蓄蕴藉,情调悲凉。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所感来表达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