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来得丧本无关,或为鸿毛加太山。
纵昔尹鼯宁有损,及今投裔枉为奸。
公私界分分明甚,狂圣途程念虑间。
初学粗知真富贵,从今克复愿睎颜。

【注释】

1.丁卯:宋徽宗的年号。十一月,又称“小阳月”。三日:指十月三十日。朝报:朝廷发布的公告。

2.傥得:假如得到。

3.本:原本。

4.鸿毛:大雁的羽毛,轻。

5.宁:难道。

6.投裔:投生。

7.枉:白白地。

8.公私界分:区分公私。

9.狂圣:即狂生,狂傲的人。

10.程:道路,引申为人生的道路。

11.睎颜:仰望面容,意谓仰慕。

【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冬。作者时年五十岁。当时作者任太学博士。诗中借题发挥,对朝廷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提出了批评。

诗的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傥来得丧本无关。”意思是说,如果得到什么,有什么失去,本来没有关系,这一句看似平平淡淡。然而,它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十分深沉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得”与“丧”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细读全诗,就会发现作者实际上是在说,得与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不能混为一谈。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开篇,正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

诗的第二句紧承上句,进一步申述了第一句的意思:“或为鸿毛加太山。”意思是说,有时连鸿毛(一种鸟名,这里比喻微小的东西)都压在泰山(中国五岳之一)上,可见其重,所以有得失之分。这里的“鸿毛”与“太山”,都是比喻。而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手法是十分高明的,他巧妙地将“鸿毛”比作“得”,“太山”比作“丧”,使二者之间的界限分明,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得”与“丧”的不同。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得失”,指的是政治上的得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存亡,人民的生活安宁与否等等。因此,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得”与“丧”,实际上就是指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四两句承接上句的意思,进一步申述了“得失”的问题:“纵昔尹鼯宁有损,及今投裔枉为奸。”“尹鼯”是传说中山神名,“投裔”是投生的意思,“枉为奸”则是枉自做了奸臣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尹鼯”,也是比喻,指的是奸邪小人。“宁有损”与“枉为奸”,都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而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损”与“奸”,则是指奸邪小人的行为。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奸”,实际上也是暗指奸邪小人的行为。

五六两句承接上句的意思,进一步申述了“得失”的问题:“公私界分分明甚,狂圣途程念虑间。”这里的“公私”是指公事与私事,“念虑间”是指思想感情之间。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念虑间”,也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而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念虑间”,则是指思想感情之间。作者认为,在处理公事与私事之间,思想上应该明确界限,不应该混杂在一起,更不应该让那些奸邪小人混入其中,否则就会混淆是非,贻误国事。

七八两句承接上句的意思,继续申述了“得失”的问题:“初学粗知真富贵,从今克复愿睎颜。”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只是刚学习不久,但已粗知真正富贵的意义,从今以后一定要努力克绍先人之志,并希望恢复先人之颜面。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兼用形象化的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奸邪小人的强烈谴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