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同州守,衣冠葬玉山。
国家遭祸变,臣子不生还。
异域城应在,中原路尚艰。
有孙才九品,本拟上朝班。

【注释】

同州:今陕西大荔县。郑公:指郑琰,字叔恭,唐代诗人,曾任江浦县丞。同州守:即同州刺史。玉山:指玉山郡(故地在陕西泾阳),这里泛指墓地。

遭祸变:遭受战乱的困扰。生还:活着回来,指被掳为俘或死于非命。异域城:指沦陷后建都他处的城池,如长安、洛阳、汴州等。中原:指长安,即唐都所在地。艰:险难。上朝班:进入朝廷任职。

【赏析】

《挽郑琰》是一首悼念亡友之诗,全诗以哀悼的口吻抒发了对朋友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表达了对友人忠贞爱国之心的赞美。

首联写郑琰不幸丧身,其墓位于玉山。郑琰曾担任江浦县丞,因国破家亡,被迫出使吐蕃,最后客死他乡。“同州守”指的是他的同州刺史职务。

颔联写国家遭遇战乱,郑琰作为臣子不能幸免于难。“遭祸变”指国家遭到外敌侵略和内部的战乱,“臣子不生还”则表明他无法返回故土。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反映了他的忠诚与无奈。

颈联写郑琰身处异域,思念家乡,而归途艰难。“异域城应在”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中原路尚艰”则暗示了他回归之路的艰难险阻。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也反映了他为国家尽忠的坚定信念。

尾联提到郑琰的儿子才九品官员,原本可以进入朝廷任职,但如今却无法实现。这句诗表达了对郑琰家族的同情与惋惜,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哀悼郑琰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关心。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