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月迷云殢柳梢,雷声收雨转晴宵。
从教冠盖填京国,得似儿童绕市桥。
玉漏沈沈传底恨,银河耿耿泻无聊。
政须百巧从天乞,懒和闲吟听夜潮。
七夕次韵仲至
月钩迷住云,柳梢雨收晴。
从教冠盖填京国,得似儿童绕市桥。
玉漏沈沈传底恨,银河耿耿泻无聊。
政须百巧从天乞,懒和闲吟听夜潮。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全诗通过对七夕节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月钩迷住云,柳梢雨收晴。”描绘了七夕节夜晚的美丽景象。月亮如同一个钩子一样挂在天空中,将云朵勾勒出美丽的轮廓;而柳梢上的雨滴也随着天气的转晴而消失无踪。这里的“月钩”和“雨收”都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生动有趣。
颔联“从教冠盖填京国,得似儿童绕市桥。”则转向了对七夕节传统的描绘。这里提到了“冠盖”,指的是官员们纷纷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场景。然而,与儿童们在市桥上欢腾的场景相比,显得有些过于庄重和拘谨。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应该来自于自然和纯真的情感。
颈联“玉漏沈沈传底恨,银河耿耿泻无聊。”进一步展开了对七夕节夜晚景象的描述。这里的“玉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用的漏壶,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银河耿耿泻无聊”则描绘了银河在夜空中流淌的景象。这里的“玉漏沉”和“银河耿耿”都采用了拟声词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同时,“泻无聊”则传达出了一种空虚和无聊的情绪。
尾联“政须百巧从天乞,懒和闲吟听夜潮。”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点睛之笔。这里的“百巧”指的是各种巧妙的技巧和方法;“从天乞”则暗示着通过某种方式来寻求幸福或满足的愿望。而“懒和闲吟听夜潮”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悠闲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闲吟”指的是吟咏诗歌的活动;“听夜潮”则是指在夜晚聆听潮水的声音。
这首诗通过对七夕节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快乐应该来自于自由自在的情感表达和纯真的自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