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风吹溪云,昼刻催岁律。
欢传颂椒花,饯岁欲何出。
举头荒山庐,冰涧溜凄瑟。
两鬓已颠童,种种不满栉。
题舆得斯文,爱士欲黼黻。
团呼一樽酒,清言了人物。
四座各尽情,烛跋屡剪拂。
如愚于席间,踸踔倍勃窣。
授简而供令,古兴亦岂不。

【解析】

此诗作于元大德元年(1297),时值除夕,诗人与友人秉烛夜饮,畅谈人生,感叹时光荏苒。全诗语言质朴,风格自然。

“雪风吹溪云,昼刻催岁律。”首句写景,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对新年的期待和兴奋之情,为下文抒情蓄势。“昼”,白昼;“刻”,时间计算单位名。“催”,催促。

“欢传颂椒花,饯岁欲何出?”诗人在欣喜若狂的情绪驱使下开始饮酒,饮酒过程中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即将离去,而朋友却依然留在这里,于是感慨万分。

“举头荒山庐,冰涧溜凄瑟。”此时诗人已醉,举头望天,只见一片荒凉景象,诗人感到心寒如水。“荒山”“冰涧”,都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之悲凉。

“两鬓已颠童,种种不满栉。”“鬓”指两鬓,即两耳旁边长出的发。“颠”,头发脱落。“种种”,指多到极点。“栉”,古时用来梳理长发的工具。

“题舆得斯文,爱士欲黼黻。”诗人因饮酒过量,醉卧在车上。“斯”,代词,这里指酒席上的酒菜。“黼”(fǔ)是古代王侯礼服前胸和后背所绣的黑白相间像斧纹形的图案;“黻”(fú)是黑青相间的象形文字。“黼黻”指礼服。诗人说因为喜爱读书人就希望他们有好品德,有好德行,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美称“黼黻”。此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读书人的情怀。

“团呼一樽酒,清言了人物。”酒席上有人提议大家举杯同饮一杯,于是大家举杯同饮一杯。“团呼”,一起呼喊的意思。“一樽酒”,指酒杯。“清言”,高洁的言辞,也指高雅的言行举止。

“四座各尽情,烛跋屡剪拂。”众人尽情尽兴地喝酒,互相祝福,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频频剪除烛花,以驱除不吉之气。

“如愚于席间,踸踔倍勃窣。”在酒宴中,我像愚人一样坐不住,手足无措。“踸踔”,形容走路轻快敏捷。“倍”,更加。“勃窣”,形容尘土飞扬的样子。诗人在宴会中无法自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了其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性格。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除夕之夜宴饮的诗作,诗人与友人秉烛夜饮,畅谈人生,感叹时光荏苒。全诗语言质朴,风格自然。

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新年的期待和兴奋之情。“欢传颂椒花”,用椒花比喻美好的祝愿。“饯岁”即送旧迎新。

三、四句写诗人与朋友离别,饮酒助兴。“欲何出”,想做什么?“授简”即授笔,指书写赠别信物,古人常用手札表达惜别的情意。

五、六句写宴饮过程中的欢乐情景。“烛跋屡剪拂”写烛光摇曳不定,不断更换位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宴饮时的热闹场景。“授简”“供令”,分别指赠送书信,主持宾主双方的礼仪。

七、八句写诗人在酒后醉酒的状态。“如愚于席间”,说自己像喝醉了的人一样坐立不安。“踸踔”,形容行走轻快敏捷。“倍勃窣”,形容尘土飞扬的样子。诗人在宴会中无法自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了其放浪任情、不拘小节的性格。

末二句写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授简而供令”,指赠别信物;“古兴亦岂不”,表示对朋友的祝愿。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