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扃竹林居,神情为之凝。
泉仙墨妙挥,特令人眼明。
是岂有心哉,亦匪不平鸣。
其仙今如何,帝所振金声。
枕曲刘伯伦,漱石孙子荆。
既言委陆沉,颇谓乃峥嵘。
放身尝一游,面势既经营。
极知天下士,不但同年生。
襟期两嘉尚,岁月有馀情。
我亦老宾客,只欲身中清。
槁项秃发矣,空吟泽畔行。
【注释】
山扃:山门。
竹林居:以竹林为伴的隐居处。
墨妙挥:指用笔如墨,挥洒自如。
特令人眼明:特别使人们感到精神振奋。
心哉:难道是有心吗。
不平鸣:不发声响。
今如何:现在怎么样。
帝所振金声:天帝在振响金声。
枕曲刘伯伦(刘伶):刘伶常醉卧不起。
漱石孙子荆:指晋朝孙兴公(兴)。他曾隐居于庐山东林寺旁,与名士王右军、谢太傅游。
委陆沉:弃官家居。陆沉,指隐居。
峥嵘:高峻、伟岸。此处形容孙兴公的风采。
放身尝一游:指游览名胜古迹。放身,畅游;尝,尝试。
面势既经营:即面势已规划好。
极知天下士,不但同年生:深知天下有才之人,不是同年进士。
襟期两嘉尚:胸怀志向,情趣高雅。
岁月有馀情:时光虽然过去,但情怀依旧。
老宾客:年老的客人。
只欲身中清:只想保持一身清白。
槁项秃发矣:已经头发秃落,形容衰老。
空吟泽畔行:《论语·微子》记载孔子曾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里借指自己的怀才不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和怀人兼自抒抱负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全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风格清新。
首联“山扃竹林居,神情为之凝”,描绘出作者居住山林竹林的幽静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所引发的内心感受。这里的“神情”二字,不仅指外在的神情,更是指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颔联“泉仙墨妙挥,特令人眼明。”则是说,当作者看到泉水中的仙迹时,仿佛看到了仙人挥动着墨宝,让整个景象变得更加明亮动人。这里的“墨妙挥”指的是墨宝的挥洒,而“泉仙”则是一种神秘的象征,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期待和憧憬。
颈联“是岂有心哉,亦匪不平鸣。”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美好现象的怀疑和思考。他怀疑这是否是有意为之,也感叹这样的美景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这里的“不平鸣”可能是在比喻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或者情感,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好现象的深深感慨。
尾联“是岂有心哉,亦匪不平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怀疑和思考。他怀疑这是否是有意为之,也感叹这样的美景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这里的“不平鸣”可能是在比喻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或者情感,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好现象的深深感慨。尾联“其仙今如何,帝所振金声。”“帝所振金声”一句可能暗含了对仙境或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金声”可能象征着尊贵和荣耀,暗示着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仙一样得到帝王的青睐和赏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