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来淮泗,神交寤寐中。
应缘济物意,岂为写经功。
恻隐仁之本,慈悲佛所同。
虽无逮焚溺,尚欲起疲癃。
五鼎荣何有,三光路已通。
回看种桃处,葵麦卷春风。
注释
大士来淮泗:指观音菩萨来到淮水和泗水流域。
神交寤寐中:指与观音菩萨在梦中相见。寤寐,醒和睡。
应缘济物意:应该为的是救济世间万物。
岂为写经功:难道只是为了写佛经吗?写经,即翻译佛经。
恻隐仁之本:仁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之一,恻隐是儒家提倡的同情心,两者都是仁的表现。
慈悲佛所同:佛教也提倡慈悲,两者都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关爱。
虽无逮焚溺:虽然没有能够像救火那样及时拯救溺水的人。
尚欲起疲癃:还想要救助那些病弱和衰老的人。
五鼎荣何有:五鼎,古代祭祀用的五种贵重的青铜器。这里比喻尊贵的地位或荣誉。
三光路已通:指太阳、月亮、星星都已运行到该处。
回看种桃处:回头去看种桃的地方。
葵麦卷春风:葵花麦子已经长出嫩芽,春天的气息已经吹拂过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其一),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的名作之一,它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同情。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曾举进士、制策高第,累迁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官至中书侍郎、平卢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皇帝,抨击时弊,力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晚年退居家乡,专心著述,著有《绅集》。他的诗多描写农村景物,善于用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被誉为“诗家夫子”。
李绅的诗歌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