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下层栏。
【解析】
此诗为登临黄鹤楼所抒写之情。首联写楼高城端,俯视尘世;颔联写楼中所见之景;颈联写楼上所见之景;末联写登高怀古之情。
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东面长江南岸的高楼,又名“江楼”、“黄鹄楼”、“白云阁”,传说因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得名。公元1985年重建,为五层建筑,高51.4米,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翚(huī):鸟尾上黑纹的羽毛。
横:指横吹。
骚客:指屈原。
赏析:
首联写楼高城端,俯视尘世。诗人登上了黄鹤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矗立于江边的高楼,它耸入云霄,凌驾于众楼之上,气势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翚飞栋宇据城端”一句,以“翚”字形容黄鹤楼的飞檐翘角,显得生动传神,仿佛一只只彩羽翩翩的大鹏正欲展翅飞翔在城头,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同时,这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对偶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更加和谐优美。“车马尘中得异观”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的风貌。诗人站在黄鹤楼上,俯瞰脚下的车马人流,只觉得它们如同尘埃一般微不足道,唯有眼前的黄鹤楼显得分外醒目、别具一格。这种对比使得黄鹤楼更加突出,也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颔联写楼中所见之景。诗人登上黄鹤楼后,环顾四周,只见眼前景色尽收眼底。他看到了远处的淮河,以及那一片辽阔无垠的土地;他也看到了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波,以及那一片寒冷刺骨的江水。这两联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慨。“双眼莫供淮地阔”一句中的“莫供”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无法用双眼完全容纳淮河水面的广阔景象。而“一江不尽蜀波寒”一句则则进一步展现了长江水波浩渺、波澜壮阔的景象。这里的“蜀波”指的是四川一带的江河水波,而“寒”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水域的深切感情。
颈联写楼上所见之景。诗人继续仰望高处的黄鹤楼,只见楼上有一人横笛吹奏,悠扬的笛声飘荡在空中,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这时,夕阳已西沉,月光如水洒满大地,整个楼中都沉浸在宁静之中。然而,诗人的心情却并不平静。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一江不尽”一词既形容江水的绵延不绝,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如同江水一样无法排解。而“楚塞云间生远意”一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中的“楚塞”指的是楚国边塞之地,而“生远意”则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尾联写登高怀古之情。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方的天际,不禁感慨万分。他想起了那些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比如屈原、曹操等。他们曾经在这里吟诗作赋、饮酒赏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历史典故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然而,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诗人的内心却难以平静。他不禁想起那些离他而去的友人,心中充满了悲痛和遗憾之情。于是,他决定不再停留在黄鹤楼的最高处,而是选择离开这里去欣赏其他的风景。这一转折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答案】
黄鹤楼
①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②双眼莫供淮地阔③一江不尽蜀波寒④老仙横笛月亭午⑤骚客怀乡日欲残⑥独抚遗踪增慨慕⑦徘徊不忍下层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