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无双,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注释】

  1. 乐工:古代专事音乐的人。程:人名。
  2. 善弹琵琶,为第一:擅长弹奏琵琶,技艺超群。
  3. 变易新声:即创造新的音调。
  4. 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得到皇帝武宗的宠爱,依仗皇上的恩宠任意妄为。
  5. 宣宗初亦召供奉:宣宗即位之初也召请他作供奉。
  6. 审上晓音律:精通皇上所熟悉的音律。
  7. 尤自刻苦:尤其自己刻苦努力。
  8. 倚嫔御歌:指让嫔妃们演唱。
  9. 必为奇巧声动上:必定能使皇上听出奇特的美妙之声。
  10. 由是得幸:因此被皇上宠爱。
  11. 眦睚杀人:因小事而杀人。
  12. 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皇上大怒,立刻下令将他驱逐出宫,交给京城的长官处置。
  13. 付京兆:交给京城长官处理。
  14. 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其他乐师们都认为他的琴技天下无双。
  15. 欲以动上意:想以此取悦皇上。
  16. 会幸苑中:恰逢皇上到花园游玩。
  17. 乐将作:将要演奏乐曲。
  18. 遂旁设一虚坐:于是在旁边摆了一个空座位。
  19. 置琵琶于其上:把琵琶放在那个空座位上。
  20. 连拜且泣:叩头哭泣。
  21. 上曰:“汝辈何为也?”:皇上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呢?”
  22. 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乐工们上前说:“罗程辜负了皇上,罪不容诛。”
  23.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无双:然而我们这些人很爱惜罗程的琴艺无与伦比。
  24. “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我敬重的是高祖和太宗的方法。
  25. 卒不赦程:最终也没有宽恕罗程。
    【赏析】
    《乐工罗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唐代宫廷音乐人罗程在得到唐宣宗赏识时的一些经历,表现了他的才艺和个性特点。诗中的主人公罗程是一位善于弹奏琵琶的音乐家,他的琴艺非常高明,得到了唐武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朝的赏识。他在唐宣宗时期被召入宫内供奉,受到皇帝的喜爱。但是,他在一次因为小事杀人后,被唐宣宗下令驱逐出宫,最后由京城长官处理。这首诗通过描绘罗程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罗程才艺的赞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音乐家的评价标准。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罗程的行为举止、内心感受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例如,诗中的“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一句,既突出了罗程的琴艺高超,又表现了他能够不断创造新的音调的特点;“恃恩自恣”一句则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过于任性,不考虑后果。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和比喻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例如,“由是得幸”一句中的“得幸”一词,既表达了罗程得到皇帝宠爱的意思,又暗示了他与皇帝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关系。
    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展现了一个音乐家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当时宫廷文化的氛围和价值观。通过对罗程的经历进行描述和评价,诗人表达了对艺术人才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音乐家的期望和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