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诗句】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译文】至和元年秋季,蜀国人民传言有敌寇入侵,边防军队在夜间发出警报,野外无人居住。
【注释】至和元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07年)。蜀地:指四川地区。传言:传闻、谣言。寇至:敌军入侵。边军:边防军。夜呼:夜晚发出警报。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张益州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冷静与智慧,他不仅能够平息敌人的恐慌,还能安抚民心,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军事才能。
【译文】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同往常一样庆祝新年。
【译文】第二年正月一日,蜀人像往年一样庆祝新年。
【译文】又明年正月,百姓们将画像留在净众寺,公不能禁。
【译文】又是一年,百姓们把张公的画像留在净众寺,但公不能阻止。
【赏析】诗中展现了张益州的威望和影响力,他不仅安抚了民心,还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译文】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译文】眉阳苏洵对众人说:“没有发生混乱时容易治理,一旦发生混乱就难以治理了。如果有一种混乱的苗头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混乱,那就可以称为即将发生混乱。将要发生混乱却不容易治理,因为不能急躁也不能松懈。只有到了至和元年的秋天,就像倾斜的容器还未倾倒一样,所以张益州才能够安心坐在旁边,神色不变,从容地纠正这种局面。纠正后,他从容退去,没有流露出骄傲的神情。他为天子治理小民而不感到疲倦,正是由于张公的德行。你们依靠着他生存,正是由于你们的父母。况且张公曾经对我说过:‘百姓没有固定的特性,关键是君主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的人多变,于是以对待盗贼的心态来对待他们,用对待盗贼的法律来约束他们。原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却要被命令拿起武器。因此百姓开始忍受着抛弃父母妻子所依赖的生命,去加入盗贼行列。所以每当出现大乱的时候。用礼法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驱赶他们,只有蜀地的人才容易做到这一点。等到形势急迫而产生变故,即使是齐国和鲁国也会这样。我拿齐国和鲁国的标准来对待蜀地的百姓,但蜀地的百姓也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如果肆意超出法律的界限,用威势逼迫齐民,我是不忍心这样做的。’唉!我对蜀地人的爱护和期望,以及对待蜀地人民的厚道,从张公开始之前,我还没有见到过。”大家再次拜伏并叩首说:“是的。”
【注释】眉阳:今属江西省九江市。苏洵:字明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言于众:对大众陈述意见。尔:你。繄以生:保佑我们生存。尔:你们。尔繄以生:即“尔其生我”,意思是“你们能生养我”。尔:你们。重足屏息:形容战栗恐惧不敢动弹。重足:踮起脚跟。屏:闭。此指战栗的样子。油然而退:悠然自得的样子。无矜容:不自满。牧:治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益州治理下的国家局势稳定和发展的赞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保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