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与高司谏书》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注释】
(1)“且”:暂且、姑且。
(2)“希文”:指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元稹,字微之。
(3)“三四年”:三四年之间。
(4)“大理寺丞”:唐朝的司法官吏之一,掌管审判案件。
(5)“待制”:官名,唐时皇帝特命大臣或学士入宫参与议事的临时官职。
【译文】
难道元稹真的不贤吗?自从三四年来,他先是从大理寺丞升至前行员外郎,任待制后,每日备皇帝咨询,现在朝中官员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这难道是天子错用了不贤的人?如果天子认为不贤就是贤,那么他的智慧就有所不足了。您作为司谏,职责就是观察和报告,当他被突然重用时,为什么不为他辩说他不是真正的贤才,反而默默地没有一句话;等到他自我败坏之后,才跟着说他的不是。如果他真是贤人,那么今天天子与宰相因为违背了皇帝的意愿而赶走贤人,您又怎么不去说话呢?这样,您也难免受到责备。如果说他真的是不贤,也难免受到责备,大体上是因为沉默不语而招致的罪过罢了。
【赏析】
元稹在唐代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也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然而他在官场上却屡遭挫折,多次被贬谪外放,直到去世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这首诗就是他针对当时的官场现状写的一篇议论文章。
诗人开篇即提出疑问:“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直接点出了元稹在官场上的遭遇以及他的为人处世方式。接着,诗人指出,如果天子认为不贤就是贤的话,那么他的智慧就有所不足了。这里的“贤”并不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诗人认为,元稹虽然被贬谪到地方上去任职,但他仍然能够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诗人进一步分析了元稹的处境。他指出,在当时的朝廷中,有很多人都对元稹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支持。然而,也有一些人却故意诋毁元稹,试图让他失去民心。这些人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元稹的发展,反而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因此,诗人呼吁大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元稹的处境,不要因为他一时的失误而对他进行无端的攻击和指责。
诗人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号召。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元稹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活动,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通过对元稹处境的分析以及对其精神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元稹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当时官场现状的不满和批判。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不断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