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似扬声欲止响,太阳焰里点孤灯。

【其二十五】

唤取机关木人问,触目菩提谁辨论。

亡僧可喻木人机,玄沙直指何劳顿。

【其二十六】

求佛施功早晚成,一念无心道自明。

枯木寒灰渠自在,无功用智等空平。

【其二十七】

放四大,莫把捉,本无毫发堪依托。

地水火风亦假名,十二缘生如兔角。

【其二十八】

寂灭性中随饮啄,渴饮饥餐无住著。

不患寡而患不均,众生和悦因斯乐。

【其二十九】

诸行无常一切空,一切空处合元宗。

如如莫作身边见,法界无他一性同。

【其三十】

即是如来大圆觉,切忌将心重卜度。

鸟窠拈起布毛吹,未透玄津休摸索。

【其三十一】

决定说,表真僧,处处和光勿自能。

有时鼻孔撩天笑,个个众生目患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属于《证道歌》二百六十八首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太似扬声欲止响,太阳焰里点孤灯。    
【其二十五】    
唤取机关木人问,触目菩提谁辨论。    
亡僧可喻木人机,玄沙直指何劳顿。    

翻译与注释:

  • 太似扬声欲止响,太阳焰里点孤灯。
  • 这句诗的意思是,就像声音过于响亮就会停止,太阳的火焰中点起了一盏孤独的灯。
  • 唤取机关木人问,触目菩提谁辨论。
  • 这里指的是呼唤那些机器般的人去提问,但人们眼中的菩提又是谁能够分辨的呢?
  • 亡僧可喻木人机,玄沙直指何劳顿。
  • 这里的“亡僧”可以比喻那些机械式的僧人,而“玄沙”则是指直接指向真理的人,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世界和人类在其中的困惑。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求佛施功早晚成,一念无心道自明。    
枯木寒灰渠自在,无功用智等空平。    

翻译与注释:

  • 求佛施功早晚成,一念无心道自明。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寻求佛法,功夫早晚都能成功,只要一心向善就能明了道理。
  • 枯木寒灰渠自在,无功用智等空平。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就像枯萎的木头和寒冷的灰烬一样自由自在,没有执着于世间的功名利禄,达到了一种空灵平和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继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看法,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才是最重要的。它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追求真正的自我。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放四大,莫把捉,本无毫发堪依托。    
地水火风亦假名,十二缘生如兔角。    

翻译与注释:

  • 放四大,莫把捉,本无毫发堪依托。
  • 这里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地去捕捉它们,因为它们本质上没有实体可以依赖。
  • 地水火风亦假名,十二缘生如兔角。
  • 这句话意味着地、水、火、风这些现象都是假象,而十二因缘的生起就像是兔子的角一样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进一步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虚幻。诗人认为,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去探索这些现象,但最终会发现它们都是虚假的。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批判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欲望。

寂灭性中随饮啄,渴饮饥餐无住著。    
不患寡而患不均,众生和悦因斯乐。    

翻译与注释:

  • 寂灭性中随饮啄,渴饮饥餐无住著。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寂灭的本性中,我们像鸟儿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没有固定的住所。
  • 不患寡而患不均,众生和悦因斯乐。
  • “寡”在这里指的是缺乏,而“均”则是平等。诗人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而是追求普遍的和谐与快乐,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赏析:
这首诗进一步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诗人提倡人们应该超越物质的追求,关注心灵的内在平衡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对于个体内心安宁的重视。

诸行无常一切空,一切空处合元宗。    
如如莫作身边见,法界无他一性同。    

翻译与注释:

  • 诸行无常一切空,一切空处合元宗。
  •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归结为一个根本的存在原则。
  • 如如莫作身边见,法界无他一性同。
  • 这句话强调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应该是超越表面现象的,而法界(法和空的统一)是没有其他特殊性的。

赏析:
这首诗进一步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的。它鼓励人们超越对事物的执着,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提醒人们要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和真理存在于超越物质的层面。

即是如来大圆觉,切忌将心重卜度。    
鸟窠拈起布毛吹,未透玄津休摸索。    

翻译与注释:

  • 即是如来大圆觉,切忌将心重卜度。
  • 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已经达到了如来的圆满觉悟,就不要再去用心智去探求了。
  • 鸟窠拈起布毛吹,未透玄津休摸索。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禅宗的境界,即通过直觉和体验来领悟真理,而不是通过逻辑和推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地去思考和探索,而是要放下心来直接体验。

赏析:
这首诗总结了整个诗歌的主题,强调了禅宗的智慧和体验的重要性。诗人告诫人们要放下心来直接体验,因为只有通过直接的体验和领悟才能达到真理。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方法的推崇和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