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坐坐执空观,见境见尘增鬼怪。
【其二二〇】
不达如来圆顿制,丈六金身即我是。
离知名相更无知,日夜烧香空自礼。
【其二二一】
二乘精进勿道心,南宗北祖乱纷纭。
虽是善因招恶果,几时解得见天真。
【其二二二】
外道聪明无智慧,养生只欲贪名利。
烧丹炼药学神仙,有为不了终归坠。
【其二二三】
亦愚痴,亦小騃,五百三百成团块。
太公发愿乳香烧,蛇行鼠步终须坏。
【其二二四】
空拳指上生实解,巡行数墨看经快。
圆蟾光体指俱迷,枉入三途虚受罪。
【其二二五】
执指为月枉施功,一处明时两处通。
月形兼指无交涉,十方刹海性含融。
【其二二六】
根境法中虚捏怪,见说是师便礼拜。
汝从甚处到其间,且作街坊兼化菜。
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证道歌二百六十八首
行行坐坐执空观,见境见尘增鬼怪。
【其二二〇】
不达如来圆顿制,丈六金身即我是。
离知名相更无知,日夜烧香空自礼。
【其二二一】
二乘精进勿道心,南宗北祖乱纷纭。
虽是善因招恶果,几时解得见天真。
【其二二二】
外道聪明无智慧,养生只欲贪名利。
烧丹炼药学神仙,有为不了终归坠。
【其二二三】
亦愚痴,亦小騃,五百三百成团块。
太公发愿乳香烧,蛇行鼠步终须坏。
【其二二四】
空拳指上生实解,巡行数墨看经快。
圆蟾光体指俱迷,枉入三途虚受罪。
【其二二五】
执指为月枉施功,一处明时两处通。
月形兼指无交涉,十方刹海性含融。
【其二二六】
根境法中虚捏怪,见说是师便礼拜。
汝从甚处到其间,且作街坊兼化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修行者在宗教或精神修行过程中的困惑与迷惑、以及他们如何面对这些困扰的诗作。通过诗歌中的隐喻和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和修行过程之间矛盾的理解,以及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
“行行坐坐执空观”,描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空性的观察和思考。这里的“执空观”指的是一种对世间事物的超脱观察,强调修行者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对世界本质的洞察。
“见境见尘增鬼怪”揭示了修行者在面对外界环境和世俗情感时,可能产生的种种幻觉和错觉,这些幻觉和错觉增加了修行的难度,也使得修行者更加迷茫和困惑。
“不达如来圆顿制”,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难以直接理解如来的教诲。这里的“圆顿制”是指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强调直截了当地理解佛法真谛。
“丈六金身即我是”反映了修行者试图通过外在形象来理解自身的本质。这里的“丈六金身”指的是佛像,而“我是”则表示修行者试图通过外在的形象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尝试往往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
“离知名相更无知”进一步指出,当修行者试图摆脱外在形象的束缚时,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这里的“知”和“名相”分别指的是知识和外在形象,而“无知”则表示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日夜烧香空自礼”,描绘了修行者为了求得佛祖的庇佑而进行的虔诚祈祷,但这种行为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里的“烧香”和“夜”、“日”以及“空”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修行者的努力,但最终仍然未能实现内心的平静。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描述,展现了修行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它提醒读者,修行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追求,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