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芳春都过了。花不语、对人含笑。花与人期,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
闻道重门深悄悄。愁不尽、露啼烟袅。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诗句:
- 雨中花令
- 卷地芳春都过了。
- 花不语、对人含笑。
- 花与人期,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
- 闻道重门深悄悄。
- 愁不尽、露啼烟袅。
- 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译文:
在雨水中,花朵静静地开放,仿佛在微笑。然而,它们的美丽却与人的期待和同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人们怜悯着它们病态的消瘦。听说,庭院深处的门紧闭而寂静无声,让人无法忍受无尽的悲伤。只有当孤独的月亮高悬,月光洒在花枝上时,才能解除相思之苦。
注释:
- “雨中”:指下雨时。
- “卷地芳春都过了”:形容春天已经过去,所有的花卉都已经凋谢。
- “对人含笑”:尽管花儿没有言语,但它们似乎也在微笑。
- “人怜花病”:人们怜悯花朵的病态美。
- “瘦似人多少”:花朵的形态瘦弱,与人相似,令人怜惜。
- “闻道重门深悄悄”:据说,庭院深处的门紧闭而寂静无声,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愁不尽”:无法排解的忧愁。
- “露啼烟袅”:露水和烟雾缭绕的景象,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 “断得相思”:断绝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除非明月”:只有在明亮的月光下,才能够暂时忘记相思之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雨中花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短暂而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中的“卷地芳春都过了”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逝去,以及花儿的凋零之美;而“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相互同情的情感。最后两句“断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只有在月光下才能暂时忘却相思之苦的无奈和辛酸。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