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飞亭倚半空,景来酬对不知穷。
天开云嶂轮环外,地蹙林丘尺寸中。
时有桂花飘馥烈,恨无泉玉泻玲珑。
楚人不识灵均意,江上年年费粽筒。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缥缈飞亭倚半空 - 描述一座高耸的亭子在天空中轻盈地矗立着。
  2. 景来酬对不知穷 - 当景色映入眼帘时,作者似乎陷入了无尽的沉思和对话之中,无法自拔。
  3. 天开云嶂轮环外,地蹙林丘尺寸中 - 天空中的云层仿佛是一幅画卷,而地面上的山丘则如同被裁剪的图案。
  4. 时有桂花飘馥烈,恨无泉玉泻玲珑 - 有时,桂花的香气弥漫开来,令人陶醉;然而,却没有泉水般清澈的玉石可以倾倒其中。
  5. 楚人不识灵均意,江上年年费粽筒 - 楚地的人们并不理解《离骚》中的深层含义,每年端午节,他们仍会制作粽子来庆祝。

我们翻译这首诗:

缥缈飞亭倚半空,景来酬对不知穷。
天空中的亭子轻轻悬挂,美景映入眼帘让人无尽思量。

天开云嶂轮环外,地蹙林丘尺寸中。
天空如一幅展开的画卷,而地面上的山丘则是精致的剪影。

时有桂花飘馥烈,恨无泉玉泻玲珑。
桂花的芳香时常飘散开来,可惜没有像泉水一样清澈的玉石来倾泻其中。

楚人不识灵均意,江上年年费粽筒。
楚国的人不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每年端午节,他们还是制作粽子来纪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座高耸的亭子在天空中轻轻悬挂,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云雾。随着阳光的洒落,亭子仿佛成为了一个舞台,将周围的美景一一呈现。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亭子、云层、山丘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空灵、超脱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亭子的轻盈与地面的厚重进行了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亭子的独特魅力。

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将自己置于景物之中,与大自然进行无声的对话。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最后一句“楚人不识灵均意,江上年年费粽筒”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这里的“灵均”指的是屈原,而“粽筒”则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这句诗暗示了尽管人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屈原的心声,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依旧得以传承下去,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整首诗以亭子为主体,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同时,它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