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世才如石火光,应怜不早见卢郎。
碧蟾自合来栖月,黄耳何缘得上床。
但使知音同卓氏,何妨服猛似梁鸯。
观音妙相谁能测,暂化身为无厌王。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生世才如石火光,应怜不早见卢郎。”
  • 解析: 这里用石头比喻诗人的才能,暗指其短暂和脆弱。诗人感叹自己才华未被世人认可,就像石头一样在世间发光却不长久。”卢郎”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或者有才华的人,此处表达的可能是对才华未能及时得到认可和欣赏的遗憾。
  • 注释: 生世(生于世上):一生。才如石火光:才华如同石头上的光芒,一闪即逝。应怜(应该怜悯):值得怜悯或同情。不早见(没有及早见到):没有早些遇到赏识他的人。卢郎:这里可能泛指古代的文人或才子,象征性地指那些能够发现并珍视诗人才能的人。
  1. “碧蟾自合来栖月,黄耳何缘得上床。”
  • 解析: 诗人通过月亮和狐狸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境遇。碧蟾(即月亮)象征着高洁、清雅,而黄耳(狐狸)则通常与狡猾、机巧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因环境或条件的限制,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
  • 注释: 碧蟾(月亮):明亮的月亮。栖月:在月光下栖息。黄耳(狐狸):通常与狡猾、机巧联系在一起。何缘(何由):为什么。得上床:得到一个适合展示才华的平台。
  1. “但使知音同卓氏,何妨服猛似梁鸯。”
  • 解析: 诗人希望找到理解并赏识自己的人,就如同春秋时期的乐师公冶比尝试演奏《咸池》以期得到鲁国的大夫公孙接的赞赏。这里的”同卓氏”暗示着找到一个能欣赏自己才华和志向的知己。
  • 注释: 但使:只要。知音: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卓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冶长,以识人之明而著称。何妨:不妨。服猛:像《梁鸯》中那样勇猛。
  1. “观音妙相谁能测,暂化身为无厌王。”
  • 解析: 这里诗人使用了佛教的元素,观音菩萨的形象代表了慈悲和智慧。诗人希望自己能暂时化身成观音菩萨那样的存在,以此来传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
  • 注释: 观音妙相:观音菩萨的形象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谁能测(谁能够测量):没有人能够测量或完全理解。暂化身无厌王:暂时化身为一位永不满足的统治者,以此比喻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不懈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处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才华得不到充分认可的无奈与哀怨。同时,诗中的佛教元素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省的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