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非干禄,宦游端为贫。
生惭挽船令,羞杀采芝人。
求牧知平陆,无浆卖棘津。
读书心愧否,何日是来春。
【注释】
- 自讼:自我谴责或自我反省。
- 学问非干禄:学问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的是修养心性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 宦游:指在外做官,宦游即在外做官。
- 生惭挽船令:惭愧于自己曾经做过的拉纤工的工作。
- 羞杀采芝人:惭愧于自己没有采集过灵芝,因为古代传说中只有贤人才能采摘到灵芝。
- 求牧知平陆:寻求当一名地方官或州牧。求牧意为寻求治理一个地方的权力。
- 无浆卖棘津:因为没有钱买酒,只得卖木浆换酒喝。无浆表示没有钱买。
- 读书心愧否:我读书时的心是否感到惭愧?
- 何日是来春:何时才是春天到来之时。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海浮沉中的失意与苦闷,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无奈。
首联“学问非干禄,宦游端为贫”两句,点明自己追求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和升迁,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养。这种精神境界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颔联“生惭挽船令,羞杀采芝人”两句,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自卑之情。他认为自己曾经做过拉纤工的工作,这种工作在当时被视为低贱,所以诗人对此感到羞愧;又因为他没有采集过灵芝,而古代传说中只有贤人才能采摘到灵芝,所以他感到惭愧。这种自卑感和惭愧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和地位的认识。
颈联“求牧知平陆,无浆卖棘津”两句,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他渴望得到官职,但却没有钱去贿赂他人,只能无奈地卖木浆换酒喝。这种生活状态让人感到悲哀和绝望。
尾联“读书心愧否,何日是来春”两句,诗人通过询问自己是否因为读书而感到惭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迎来春天,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这种迷茫感和无奈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态。它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失意与苦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