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本天性,情缘私爱暌。
宁留今夕忍,无作望思悲。
克己归仁礼,回心即孝慈。
同年千古意,圣相不吾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以及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题目要求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情感、手法和艺术特色,赏析时要言之成理,条理清楚。

“县有父子讼者”一句,表明这是一起涉及父子关系的官司。“走以鲁人之法听之”,说明是按照鲁国的司法制度审理这起案子。

第二句“喜其改悔而作”,表明判决后双方当事人都很高兴,因为双方都表示愿意改正错误。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当事人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司法官员公正无私、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三、四两句,进一步揭示案件的实质,指出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源于各自为己,互不相让。“克己归仁礼”,意思是说,如果双方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就能归于仁爱之道;“克己”与“归仁”互文见义,表明只要能够克除私心,就会回归仁道。“回心即孝慈”,意思是如果双方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就能做到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从而消除家庭之间的纠纷。这两联从法律上讲,强调了“仁”“孝”的道德教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五、六两句,进一步点明司法官吏审理此案所采取的正确方法,即“克己归仁礼,回心即孝慈”。

最后两句,通过赞扬这位司法官吏公正无私的品质,表达出诗人对这位司法官吏的崇敬之情。

【答案】

译文:

县里发生了一起关于父子的诉讼案,走投无路时用鲁国的司法制度来审理。

父子本来都是天生的,只是因为私心作怪而有了隔阂。

宁愿忍受今天的委屈,也不愿想到将来的痛苦。

克制自己回到仁道上来,反省自己的过失就是孝顺和慈祥。

同年共事的人千百年之后都会怀念你,圣明的宰相不会欺骗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司法官吏审理父子诉讼案所作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司法官吏公正公平、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的赞美。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叙事,再抒情,最后总结。在叙事中突出人物特点,在抒情中抒发内心感慨,在总结中点明主旨,使全诗浑然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