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吾岂敢,宁为忍饥寒。
拟听笭箵雨,潜悲苜蓿盘。
烟云昏壁月,霜露殒香兰。
伫立东风泣,忘情良独难。
”`
三公吾岂敢,宁为忍饥寒。
拟听笭箵雨,潜悲苜蓿盘。
烟云昏壁月,霜露殒香兰。
伫立东风泣,忘情良独难。
注释:在诗中,梅尧臣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他以“三公”自许,表示自己虽非三公之流,但愿意承担起忍受饥寒的责任。他想象着如果能够聆听屋檐下淅沥的雨声,内心就会充满悲伤,仿佛在品尝着苜蓿盘中的食物般。当烟雾缭绕在墙壁上,月光昏暗时,他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伤,仿佛看到香气四溢的兰花凋零。他独自站立在东风中哭泣,因为无法忘却对她的思念之情,觉得这份情感是如此难以承受。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描绘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生活的艰辛。诗中,梅尧臣以“三公”自诩,虽然谦逊地表示不愿成为三公之列,但却表现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胸怀。这种自谦与自许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征,也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拟听笭箵雨”、“潜悲苜蓿盘”,生动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哲理,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梅尧臣作为诗人的独特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