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哉清川鱼,罹此钩网牵。
稚子捧盘至,鳞采金翠骈。
一感仁者意,泳我清泠泉。
晨跳翻绿萍,暮息依白莲。
脱身刀俎间,永以终尔年。
唯昔郑国侨,亦尝叹悠然。
以方斯可欺,孟子称其贤。
永怀古人懿,屡叹春风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本题的考点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解答此题时注意从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情感三个角度来分析。
【答案】
译文:这清流之水,被钩子网住,受困难。稚子捧盘到,鳞彩金碧交加。一感仁者之意,我游于清泠泉水。晨跳翻绿萍,暮息依白莲。脱身于刀俎之间,终享年寿。惟昔郑国侨,亦曾叹悠然。以方斯可欺,孟子称其贤。永怀古人懿德,屡屡叹春风前。
注释:放鱼(《诗经•卫风•淇奥》):指在淇水的岸边,让渔人捕鱼,并把捕来的鱼放在岸上。
清川:指清澈的河水。罹:遭受。钩网:《周礼》有“钓”和“筌(tuán)”两种网,用竹篾编织而成,用来打鱼或捕捉鸟兽,所以这里代指捕鱼的工具。牵:牵制。
稚子:幼童。盘:盛食物的盘子。骈:并列。
仁者:指孔子。意:心意。
泳:游泳。清泠泉:清凉的水泉。
晨:早晨。
脱身:摆脱困境。庖(páo):古代宰杀牲畜的官署,引申为屠戮。俎(zǔ):祭祀时放置牲体的台子。间:空隙。
悠悠:遥远而长久的样子。
惟(wéi):发语词,无实义。郑国侨,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名侨。
以方:比照,比喻。斯可欺:这样可以欺骗。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贤:贤明。
懿德:美好的品德。屡(lǚ):屡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前二句写鱼的遭遇,后四句写鱼的感受。诗人通过描写鱼在网中的遭际,抒发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一首的前两句“时哉清川鱼,罹此钩网牵。”点出主题,写鱼因触网而被牵入陷阱之中。这里的“清川”指的是清澈的小河,它与“清泠泉”一样,都是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景物,都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鱼”则代表了诗人自己,同时也喻指那些无辜被害的人们。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鱼”比为那些被迫害的人民,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第二首的前两句“稚子捧盘至,鳞采金翠骈。”描述了鱼被放到盘上来的情景。这里的“稚子”指的是小孩子,他拿着盘子来到河边,准备捉鱼。而“盘”则是人们用来装食物或者物品的器具,这里则象征着社会制度或者统治阶级。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
第三首的前两句“一感仁者意,泳我清泠泉。”则表现了鱼对于仁者的感激之情。这里的“仁者”指的是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们关爱民众,关心民生。诗人将自己比作鱼,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无奈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章的前两句“晨跳翻绿萍,暮息依白莲。”则描绘了鱼在清晨和傍晚时分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绿萍”指的是水生植物浮在水面上的叶子,它们随风摇曳,形态各异;“白莲”则是生长在水中的莲花,它们亭亭玉立,清香扑鼻。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尾联:“脱身刀俎间,永以终尔年。唯昔郑国侨,亦尝叹悠然。”这两句诗表明,虽然鱼最终挣脱了枷锁,但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里,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将自己比作郑国侨,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对鱼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