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渡江项籍笑,魏朝失政高欢讥。
奸雄觇国自有在,岂必儒者能知几。
燕城读史 其三
始皇渡江项籍笑,魏朝失政高欢讥。
奸雄觇国自有在,岂必儒者能知几。
罗公升的《燕城读史》其三,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性格。首句“始皇渡江项籍笑”,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渡江至长江以北,而项羽对此感到嘲笑的情景。项羽自恃英勇,看不起秦始皇的强大,认为他无法征服自己。这里通过对比两人的地位和形象,表达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句“魏朝失政高欢讥”,则转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到当权者高欢对朝廷的失政行为表示讥讽。这一描写揭示了政治权力斗争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高欢作为北齐的建立者,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持有批判态度。
第三句“奸雄觇国自有在”,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上一些奸雄人物对国家的影响。这里的“奸雄”并非贬义,而是特指那些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洞察时局、引领时代潮流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使得历史的进程充满变数,也体现了历史的多元性。
最后一句“岂必儒者能知几”,则是对整个历史观的一种反思。它提出疑问,认为是否只有儒家学者才能洞察历史的走向?这句话挑战了传统的历史解读方式,提倡更为开放和多元的视角。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叙述,它还蕴含着对历史观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权力、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与反思,诗人罗公升展示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独到见解,使读者在领略历史的同时,也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