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麻三斤,赵州庭前柏。
滞货卖不行,未免著润色。
五彩画牛头,便道是极则。
七宝络象身,此个更奇特。

【注释】偈,佛教语,指佛经中的唱诵。

麻三斤:麻,即麻布;麻,麻布的代称。

滞货:滞留的货物。

润色:修饰文辞使之工丽。

牛头:牛首,即牛头的画像或牛头形的雕塑,这里指画牛头的艺术品。

极则:佛教用语,指最高境界、终极真理。

络象身:络,通“络”,编织的意思;象,大象,指象牙。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通过讥刺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对佛教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揭露了他们为了迎合世俗之需而刻意模仿、雕琢佛教艺术作品的庸俗心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鄙薄这种庸俗追求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佛像。佛像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象,但并非所有佛像都是艺术珍品,其中也有因工艺简陋,不能代表佛教艺术高超水平之作。诗人用“洞山麻三斤,赵州庭前柏”来形容那些质量低下的佛像,意在说明这些佛像只是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不值得人们去追求。次句写佛像的装饰。佛像上所饰之物,往往有增无减,而且越饰越多,越饰越奇,最后竟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滞货卖不行”,就是讽刺这种盲目追求佛像装饰的做法。第三、四句写佛像的形象。佛像的头和身是佛教艺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诗人认为,对于佛像来说,头和身是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两个部位,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然而,现实中却恰恰相反,人们总是把功夫都用在了头和身上,而将原本应作为重点的躯干部分弃置不顾。这种颠倒的做法,无疑是非常可悲的。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作者对佛像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佛教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表现手法,而不在于其华丽的装饰。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一味追求华丽,那么这种作品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因此说,这首诗虽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佛像艺术的本质特征。

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鄙视雕琢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自然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人们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完美。而那些过分雕琢的作品,往往会失去自然之美的韵味。因此,这首诗虽然尖锐地指出了某些佛像的不足之处,但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