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伽蓝,牛头北马头南。
平等性智,七十三八十四。
咬定牙关,四棱踏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颂圆觉经》,其中“偈颂五十一首 其二十四”是其中的第二十四首。这首诗通过描述佛陀的形象和教义,表达了佛教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圆觉伽蓝(圆觉寺):圆觉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济寺内。圆觉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由元代皇帝忽必烈敕赐“圆觉禅寺”而得名。
牛头北马头南(牛头山和马头山):牛头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海拔1500米;马头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北,海拔3894米。牛头山因山顶有巨石形如牛头而得名,而马头山则因山顶有巨石形如马头而得名。两峰对峙,遥相呼应。
平等性智(佛学中的平等观):平等性智是指佛教中的一种观念,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觉悟。这种观念强调了众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七十三八十四(佛学中的四十九年说):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传说,即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历时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岁,共成佛一百零三年。这里的“七十三八十四”可能是指在修行过程中,众生需要经历的苦难和磨砺。
咬定牙关,四棱踏地(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咬定牙关,四棱踏地,意味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这反映了佛教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圆觉寺的描述以及对牛头山和马头山的描绘,展现了佛教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同时,它也传达了佛教中的核心教义,即平等性和坚韧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