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公之清若冰雪,高僧天资与人别。
三十能诗名已出,名在诗流心在律。
不殊惠远殊惠休,皎然未合谁与俦。
白云萧散何定止,忽入关中访包李。
孤清难立众所沮,到底无辜中非语。
木秀于林风必摧,彻公怀德成祸胎。
古人已往不复叹,为尔为诗遗后来。
诗句注释及赏析
第一句:“三高僧诗,越之彻如冰雪”
- 关键词:三高僧、诗、越之、彻如、冰雪
- 注释:这里提到“三高僧”,可能是指三位著名的僧人。而“诗”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或才能。在这句中,通过比喻将他们的诗歌比作清澈的冰雪,突出了其纯净和高洁的艺术风格。
- 赏析:此句开篇即以“三高僧诗”点明主题,紧接着用“越之彻如冰雪”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展现了他们诗歌的高洁与清冷之美。
第二句:“彻公之清若冰雪,高僧天资与人别”
- 关键词:彻公、清若冰雪、高僧、天资、人别
- 注释:这里的“彻公”很可能指的是某位名叫彻的僧人,他的诗风如同冰雪一般清新脱俗。同时,也强调了高僧们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天赋。
- 赏析:通过对比“天资”与“人别”,诗人强调了高僧们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才华,使他们的诗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第三句:“三十能诗名已出,名在诗流心在律”
- 关键词:三十、能诗、名、诗流、律
- 注释:诗人提到有位僧人在三十岁时就能写出好诗,这说明他的诗歌技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他在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完美,以至于忽略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高僧们在追求诗歌形式的严谨性时,可能会忽视了诗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他们的一种批评,也是对他们诗歌艺术的一种肯定。
第四句:“不殊惠远殊惠休,皎然未合谁与俦”
- 关键词:惠远、惠休、皎然、谁与、俦
- 注释:这里的“惠远”、“惠休”分别代表两位高僧的名字,他们都以自己的诗才著称,但诗人认为他们的诗歌还未能达到最高境界。而“皎然”则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作品尚未找到合适的同道者来与之并肩。
- 赏析:通过对比“惠远”、“惠休”与“皎然”,诗人表达了对于其他诗人的赞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审美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只有那些真正达到诗歌最高境界的人才能与皎然并肩。
第五句:“白云萧散何定止,忽入关中访包李”
- 关键词:白云、萧散、定止、关中、访包李
- 注释:这里的“白云”象征着高僧们飘逸超脱的气质,而“萧散”则形容他们诗歌的风格。诗人提到他们突然进入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去拜访包拯和李膺这样的历史名人。
- 赏析:通过这个典故,诗人表达了对高僧们超凡脱俗气质和独特诗歌风格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追求诗歌艺术的道路上,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第六句:“孤清难立众所沮,到底无辜中非语”
- 关键词:孤清、难立、众所沮、无辜中非语
- 注释:这里的“孤清”指的是高僧们的独立性格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而“难以立足”则形容了他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面临的困难。同时,“无辜中非语”意味着他们的言论或行为并不符合世俗的标准,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 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高僧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行为特点。他们虽然面临着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但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第七句:“木秀于林风必摧,彻公怀德成祸胎”
- 关键词:木秀于林、风必摧、彻公、怀德、祸胎
- 注释:这里的“木秀于林”比喻的是高僧们如同树木般出众,而“风必摧”则预示着他们的才华和美德可能会引来嫉妒和攻击。诗人认为这种怀才不遇的处境最终会导致祸端的产生。
- 赏析:这句话是对高僧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测和警示。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并维护那些有着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也要警惕那些心怀恶意的人试图通过攻击和诋毁来伤害他们。
最后一句:“古人已往不复叹,为尔为诗遗后来”
- 关键词:古人已往、不复叹、为尔、为诗、遗后来
- 注释:这里的“古人已往”指的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都已经离世,他们的成就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遗憾或感叹,而是继续致力于写诗和传承文化。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后代的期望。他鼓励后人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精神和智慧,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