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拥莲峰插太虚,清香不付岭南卢。
而今五叶分明在,触处离披见得无。
东山礼祖塔二首其一
【注释】:莲峰:指莲花峰,在今江西星子县。离披:离散、散乱貌。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云拥莲峰”的比喻,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壮观,以及云雾缭绕的景色。接着,他又以“清香不付岭南卢”来形容庐山之高洁清雅,与岭南的瘴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他以“触处离披见得无”来表达他对庐山景色的喜爱之情。此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云拥莲峰插太虚,清香不付岭南卢。
而今五叶分明在,触处离披见得无。
东山礼祖塔二首其一
【注释】:莲峰:指莲花峰,在今江西星子县。离披:离散、散乱貌。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云拥莲峰”的比喻,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壮观,以及云雾缭绕的景色。接着,他又以“清香不付岭南卢”来形容庐山之高洁清雅,与岭南的瘴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他以“触处离披见得无”来表达他对庐山景色的喜爱之情。此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赏析这首《师自作真赞》时,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的艺术魅力。 1. 逐句释义分析 - 曾戴花冠入东鲁:这句表达了一位僧人或修行者带着鲜花和花环进入了东方的一座寺庙或圣地。这里的“东鲁”可能指的是中国东部的某个地区,如泰山、少林寺等,象征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发源地。 - 又携角杖到西乾:“携角杖”可能意味着这位僧人携带了一根拐杖
【注释】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海一带。 2. 幕阜之顶: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境内的幕阜山。 3. 硗硗确确:形容山势险峻不平。 4.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意思是说跟随师父学习了十年,脚底磨出了老茧。 5. 讨甚机锋:询问什么机锋,机锋是禅宗用语,意指禅宗的机缘和法门。 6. 七错八错:形容说话或做事复杂混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学僧对禅宗机锋的探求,诗中通过描绘师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诗句解释与赏析: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 注释1: “五五”可能指某种数字组合或象征意义,“二十五”则可能是对某事物数量的描述。 - 注释2: “人人”表示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超越佛祖的限制。 - 注释3: “超佛祖”表明超越了传统佛教的束缚或限制。 - 译文: 每个人通过某种方法达到了超越佛祖的境界。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 注释1: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诗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注释 1. 大圆镜:指佛性或本性的圆满、完整状态。 2. 结社: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集体活动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 3.
【注释】 师自作真赞 其三:师,指杜甫。“自作”是说自己写的。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镜中电影,指水面上反射的月亮影像。急观瞻,形容月光映照得极快,如电影般迅速。 水底灯毬,指水中倒影的月亮。休把捉,不要伸手去抓它。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忘言,不须多言,不必多言就能辨别出时局变化。万里清秋,意思是秋天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舒畅,而是忧国忧民。看一鹗
诗句释义 1 心心(心)心,莫谩寻:这里的“心”字多次出现,可能是指某种心境或状态。"莫谩寻"意指不要随意寻求,可能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某些东西。 2. 道道(道)道,已蹉过:这里的“道”同样多次出现,指的是道路、规律或真理等。"蹉过"意为错过了,表示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 3. 不蹉过,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如果不错过(蹉过),那么什么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注释】 师:对老师自称。自作:自己写的。真赞:指赞美诗。其二: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意思是说,身体溃散了,但精神却像长明的灵物一样,始终与作者有知音之感。 银蟾:月亮。不落:指月色皎洁,如银盘般圆满、光洁。清江:清澈的江水。坐对黄花秋已深:意思是说在清冷的江边坐着,面对着盛开的菊花,秋天已经很深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组诗之一。前四句写诗人年老体衰
【注释】 (一)真赞: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之词。 铁牛:比喻人像一头铁铸的牛,形容体格魁梧,力气大。 玉麟:麒麟,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象征祥瑞。 脱体堂堂呈似伊:脱掉形体,堂堂正正地像他一样(指玉麟队中的一员)。 (三)有眼无口:有眼睛而没有嘴巴。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一队的人马,其中一人像“脱体”的麒麟。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首句写队伍庞大威武
【注释】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二十二偈,全偈为:“譬如一聚米,散在十方国。诸人各分别,不识是何物。” 法岁云周:佛法的岁月已经圆满。 木人施草:木偶人用稻草扎起来。 石女行筹:石头做成的女神手持筹码。 衲僧了无交涉:出家人之间没有争执。 那更头上安头:这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横担楖栗:把楖栗(一种古代乐器)横放于肩上。 笑傲清秋:笑傲秋天的清冷。 要去即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每一句诗的含义。 “偶言”是第一句,“偶言”,偶然说说,随意说一说。“岩松森翠皆穿眼”,岩石上的松树郁郁苍苍,枝叶繁茂如翠玉一般直插我眼睛。“涧水清泠亦到心”,山涧的水清凉而澄澈
注释:君子在南方我在北方,我们相隔很远。君子突然之间变得清醒,突然又陷入迷茫。一笑一狂,谁能理解?白云深处,有猿猴啼叫。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忽明忽暗、喜怒无常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困惑,同时通过描绘白云深处的猿鸣声来反衬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首诗充满了哲理,让人深思
【解析】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兼有描写的诗。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对“辨正邪”的问题进行讨论;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观点的看法。 首句“一酬一问分宾主”,是说诗人和友人就辨正邪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对话。“酬”即答,“问”就是提问。诗人回答了友人的问题,而对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双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形成了一种对话交流的局面。 第二句“端的如何辨正邪”,是说诗人对友人的提问进行了回答
古鉴光分前后身,拟于何处拂埃尘。 易观剎海毛端现,难把师心说向人。 注释: 1. 古鉴:指古代的镜子,比喻人的过去或未来。光分前后身:形容人的过去和未来都各有特色,难以区分。 2. 拟于何处:打算在哪里实现或完成这个目标。拂埃尘:清除灰尘,象征去除旧观念、旧习俗。 3. 易观:易于观察,这里指容易看清真相或本质。剎海:佛教语,指烦恼的海洋,象征内心的纷扰和困扰。 4. 毛端现
【注释】千闻巧演:一千遍地表演。眉犹蹙:眉头紧皱。一笑不休:笑个不停。刹竿:佛教语,指佛的法杖。来由:缘由。 【赏析】 《赞饮光》是一首描写美人饮酒的诗。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写美人饮酒,最后一句点明美人饮酒的原因。 “千闻巧演眉犹蹙”:一千遍地表演,她的眉毛还是紧皱着。千闻,指一千遍地表演。千,表示次数很多。巧,表示巧妙。演,表演、演出。眉犹蹙,犹,同犹。犹,还。犹,仍然。犹,仍然。犹,仍然。犹
《赞达磨》 赞达磨 神光的的见聱讹,面壁喃喃语更多。 不是梁王先勘破,脱身归去奈渠何。 注释与译文: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颜的作品《赞达磨》,通过对朗达玛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诗中的“神光”指的是朗达玛,他的名字在藏传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朗达玛(公元799~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文宗开成三年,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朗达玛原名“达玛”,又叫“朗达日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