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于闽有大因缘,夜梦昼思无间然。
他日定归洋屿去,楞伽室内作终焉。
若怀首座求赞归洋屿庵吾于闽有大因缘,夜梦昼思无间然。
他日定归洋屿去,楞伽室内作终焉。
【注释】
吾:我。
有:拥有。
大因缘:重大的缘分或机缘。
楞伽室:即楞严经院,是佛教禅宗寺院名,在福建省莆田县。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人在福建时,曾梦见自己到闽中某地去修行,后来终于来到楞严经院,在这里安下心来修禅,并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执着和虔诚,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吾于闽有大因缘,夜梦昼思无间然。
他日定归洋屿去,楞伽室内作终焉。
若怀首座求赞归洋屿庵吾于闽有大因缘,夜梦昼思无间然。
他日定归洋屿去,楞伽室内作终焉。
【注释】
吾:我。
有:拥有。
大因缘:重大的缘分或机缘。
楞伽室:即楞严经院,是佛教禅宗寺院名,在福建省莆田县。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人在福建时,曾梦见自己到闽中某地去修行,后来终于来到楞严经院,在这里安下心来修禅,并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执着和虔诚,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邹搜敛似天烝枣,轻轻触著便烦恼。 身著如来三事衣,口中谤佛法僧宝。 从来纤芥不与人,一毫不就他人讨。 蓦然合眼入黄泉,定须聒噪阎罗老。 注释: 1. 邹:指和尚。 2. 搜敛:收聚。 3. 天烝(zhēn)枣:比喻佛祖如天帝一般神圣庄严,枣树生长在天帝所住的地方。 4. 烦恼:指心中烦恼。 5. 如来:佛教用语,指释迦牟尼佛。 6. 三事衣:佛教语,指袈裟、锡杖、僧鞋三件法器。 7. 谤:毁谤。
诗句解释: 1. 雪峰空长老求赞:“雪峰”指的是著名的佛教禅宗祖师雪峰禅师,“空长老”可能是指对雪峰的敬称。这里可能是在表达雪峰禅师的智慧或教义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慧空抓著吾痒处,吾尝扎著伊痛处。:“慧空”可能是指智慧或悟性,“吾痒处”和“吾痛处”分别指自己的弱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扎著”意为触及、触动。这句诗表达了对自我认识的深刻反思,以及勇于面对自己的短处,不断寻求提升的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词句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回答赏析即可。 “画得百千本,都卢祇这是”,意思是:画了很多很多,都是这幅图,只有这一幅才是。这两句是说,画了成百上千幅的画,但都是同一幅图。“都卢”指《大悲咒》中的经文名,“祇”是梵语音译词,指经文的节数。 “师玿长老求赞”,“师玿”即“师僧”。“长老”是对僧人的一种尊称
注释: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卓锥之地。 这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一片瓦可以盖住头顶,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挖个洞种地。这里的“片瓦”和“卓锥之地”分别指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住房和土地。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 赤骨𩪸个浑身,与人争甚闲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全身都被骨头染成了红色,与别人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的“赤骨𩪸”是形容骨头的颜色
【注释】 1. 禅人:指诗人自己。2. 其四:指《题李凝幽居》中的第四首。3. 铁蛇:形容剑锋锋利如蛇。4. 毒气烁烁:形容剑气寒光逼人。5. 拟议不来,劈口便著:意思是说用言语来商量,却来不及,一开口就着了道儿。6. 著(zhù)着:中了招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剑术的诗。全诗写一个剑客,挥舞宝剑,勇猛地战斗,最后被敌手砍倒。诗人通过描绘剑客的形象,赞扬了他武艺高强
1. 诗句 “这汉”:指的是释宗杲,他一生倔强,偏向人前放软。 “涅槃”:佛教术语,指达到涅槃境界,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 “荆棘”与“解脱门”:表示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以及解脱的希望。 “三病”:佛教中指三种烦恼,即瞋恚、痴及我执。 “楞严义八还”:指佛教中的楞严经义理,八大因缘的回还。 “少林”与“孔笛”:分别代表少林武术和孔笛乐器,此处用以比喻禅宗文化。 “汩罗湾”
【注释】 1.咄:感叹词。 2.担版汉:指读书人,“担”是“担”字的古体写法,“版”是“版”字的古体写法。 3.从来无所知: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什么知识。 4.曾经一顿饱:意思是说曾经吃过饭。 5.忘却累年饥:意思是忘记了以前饿肚子的痛苦。 6.动:行动。 7.便:就。 8.触人讳:触犯了别人的忌讳。 9.拍盲不识时:拍着眼睛看不清时机。 10.平生没活计:一辈子没有生计。 11.没活计
【注释】 德光:即德光禅师,唐代僧人。参赞:佛教用语,指以佛为师,以佛语为教的修行方法。有德必有光:有德行的人自然光明磊落。其光无间隔:他的光辉没有隔阂。名实要相称:名声和实际要相符合。非青黄赤白:不是青色、黄色、白色,比喻不虚伪。参彻:参透。佛祖顶𩕳禅:佛祖头顶的宝珠——佛性。不是等闲相诳吓:不能轻易欺骗。三千八百:指佛经中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经文共有3800部。吾为作证明:我是为你做证明
注释: 咄哉灭胡种,面目真可恶。 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 虽欲彊柔和,毕竟触人怒。 万事类如此,谁敢相亲附。 乞儿囊本空,常夸敌国富。 闻说阎罗王,未免生怕怖。 休更放大言,嫌佛不肯做。 译文: 咄哉!那些消灭胡人的种族,他们的面容真是可恶。 他们过桥就拆桥,得到路就封路。 虽然他们想要变得柔和,但最终还是惹恼了他人。 万事都是这样,谁敢亲近他们? 乞丐的口袋原本就空,却总是吹嘘别人的国家富有
法宏禅师求我为他写一首偈,诗的大意是: 不曾用舌头动一动,葛藤已经遍布天下。 随便一打虚空,随手就能形成缝隙。 法宏的相貌与我相同,仿佛镇州的普化。 我要在诗中写他,作为丛林佳话。 注释: 1. 不曾动著舌头:意思是说没有用嘴巴说话(即不用言语表达意思)。 2. 葛藤已遍天下:比喻法宏禅师的佛法已经普及到整个天下,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教诲。 3. 等闲一击虚空:指法宏禅师随便一下手就能打穿虚空
注释: 寄归宗华侄禅师:写给归宗华的侄子(禅师)的信。 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自潜踪:坐在金轮峰上,那些妖怪和怪兽都隐藏了身形,不敢现身。 年来又得真消息,说道杨岐正脉通:近年来,又有了真正的消息,说杨岐派已经恢复了正宗的地位。 赏析: 这是一首写给归宗华的侄子(禅师)的信。信中表达了诗人对杨岐派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自潜踪
寄福胜长老 真人十八界元空,三十一人同姓吕。 分散游山各占山,三十一人又同处。 译文: 真人的身位在十八界之中,都是虚空无物,没有实体。而他们三十一人,共同姓吕。他们分别游历山林,各自占据一片山林。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山中,但是三十一人又是同一个团体。 注释: 1. 真人:道教中指得道的人或神。 2. 十八界:指佛教中的十八个境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等。在道家的术语中
【注释】 桶底:佛教语,指人的身体。比喻身体被打破或破坏。 脱时:破碎、破裂之时。 地阔:大地开阔。 命根子:生命之本,比喻生命的根本,生命力。 碧潭:清冷的深水潭。 好将:好好利用。 一点:一点微光。 红炉雪:用红色火光点燃的雪,象征燃烧着的希望之光。 散作:分散开来。 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照夜灯:照亮黑夜的灯光。 【赏析】 此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图景
《阅藏后题智证庵壁》是一首描绘修行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经典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赏析以及必要的注释: 1. 柏子拈来香满庐:诗人手拈柏子,代表他在修行中献上自己的心意。柏子是一种常用于香炉的植物,这里象征着精神上的追求和净化。“香满庐”意味着整个庵堂充满了精神和心灵的香气,反映了作者修行的成果及其内心的纯净。 2. 蒲团静里结跏呋:诗人在蒲团上静坐冥想,结跏趺(一种坐姿)
【赏析】 《那吒太子因缘》是一首谜语诗,谜面出自唐代方干《赠那吒将军》。这首诗谜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谜底与谜面融为一体。谜面“骨肉都还父母了”暗指谜底“那吒”,而“不知那个是那吒”则暗示着“那吒”这个身份。谜面后两句“一毛头上翻身转,一一毛头浑不差”则形象地描述了那吒的神奇本领——一头发丝都能翻个跟斗,而且每一个发丝都不会错乱。 这首谜语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比喻
富枢密妙高堂 妙高堂,是佛教中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这里指的是观音菩萨的寺庙,即“妙高堂”。 妙高堂,随所至。 妙高堂是观音菩萨的庙宇,因此观音菩萨会随着信徒们的意愿而出现。这里的关键词是“随所至”,表示观音菩萨会根据信徒们的心愿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榜未悬,落第二。 在寺庙门口挂榜子是为了通知前来参拜的人,但如果没有挂榜子,那么来者可能就会落在第二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