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五天降雪,为瑞为祥无空阙。
文殊露出广长舌,普贤大士得一橛。
【注释】:
-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二十九:指《百丈清规》中收录的一首名为“天降雪”的颂词。偈颂是指佛教徒用韵文形式表达佛理、禅意的一种文体,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偈:梵语“偈”(kè),即偈子,是一种韵文形式的佛教念诵文字,多用于宣说佛法,表达修行者的感悟或心得。
- 腊月十五:即农历腊月初八日(阳历12月下旬)。这一天,许多地方有祭祀、祈福等传统习俗。
- 天降雪:天空降下雪花的景象,常用以象征吉祥如意。
- 瑞:吉祥之意。
- 为瑞为祥无空阙:意为降雪这一吉祥之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吉祥的意义。
- 文殊露:指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以其智慧而著称。文殊菩萨在佛教中常被描绘为一位手持智慧之珠的形象,象征着慈悲与智慧。
- 露:显露出。
- 广长舌:比喻文殊菩萨的智慧无边,如同舌头般伸展开来,无所不至。
- 普贤得一橛:普贤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位具有深厚德行和智慧的大士,常被描绘为手持智慧之棒的形象。这里的“得一橛”意味着普贤菩萨凭借自己的智慧之力,得到了一根坚固的木橛。
【译文】:
腊月十五日,天空降下洁白的雪花,吉祥如意的景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刻都在彰显着吉祥的意义。
文殊菩萨露出了他智慧无边的广长舌头,普贤菩萨也因智慧得到了一根坚韧的木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腊月十五日降雪这一吉祥景象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天空降下洁白的雪花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吉祥如意的景象。诗中的“天降雪”一词,不仅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还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赋予了诗歌更深的内涵。
诗中的“文殊露”、“普贤得一橛”等词语,分别指的是佛教中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些形象在诗歌中被赋予智慧无边的品质,象征着佛法无边的智慧和力量。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对于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又展示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力。同时,诗歌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