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担一条吉撩棒,棒头挂双破木履。
尽力撮却布袋口,不知里许有甚底。
落落魄魄闹市行,藞藞苴苴没羞耻。
龙华会上若逢渠,定与椎落当门齿。

【注释】

布袋和尚:唐代高僧,姓杨,名道玄,世称为“布袋和尚”。

吉撩(jīliáo)棒:一种长棍。

破木履:破旧的鞋子。

里许:里巷,指较近的地方。

藞藞(lǎn lǎn)苴苴(jiū jiū):形容衣服破旧,也用来形容人穷困、落魄。

龙华会上:佛教寺院中的集会。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贫寒僧人的诗。首句写其贫穷,次句写其粗俗,三句写其行为举止,四句写其遭遇。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布袋和尚的形象。

前两句写僧人的贫穷,后两句写其粗俗。

“肩担一条吉撩棒,棒头挂双破木履”,是说僧人挑着一根长棍,棍子上挂着一双旧鞋,这显然是说明他的贫穷。“尽力撮却布袋口,不知里许有甚底”,是说他极力把布袋拢紧,但里面究竟装着什么东西他也不知道。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他生活的艰苦,又表现了他的粗俗。

第三、四句写僧人的行为举止。“落落魄魄闹市行”,是说僧人在街上行走时,显得十分落魄;“藞藞苴苴没羞耻”,是他衣衫褴褛,让人看在眼里,让他无地自容。这两句诗写出了僧人的穷困潦倒和他不顾羞耻的丑态。

最后一句写他对僧人的评价。“龙华会上若逢渠,定与椎落当门齿。”是说如果在一个佛事活动上遇到这位僧人,一定要把他痛打一顿。“椎落”即打掉的意思。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贫寒僧人的蔑视和憎恶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贫寒僧人的嘲讽,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现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