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尊慈,无摸索。
忽地喜,忽地恶。
喜也,和气如春百华开萼,怒也,雷电风云一时俱作。
似恁么做处,若非阿脩罗王,即是金仙大觉。
唐道人,紧收却。
逢人不用展开,卷来送在壁角。
【注释】
唐道人:唐代和尚,姓张,号清远。赞:即“颂”,一种文体。唐道人请赞,即唐道人所作的《颂》。
这尊慈:这尊慈悲。
无摸索:没有摸索的意思。
忽地喜:忽然间欢喜。
忽地恶:忽然间厌恶。
喜也,和气如春百华开萼;怒也,雷电风云一时俱作:高兴的时候,好像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一样;愤怒的时候,好像电闪雷鸣,风云变色一样。比喻心情好时如同春风般温柔,心情不好时犹如暴风骤雨。
恁么做处:这样的情况下。恁么,如此。
若非阿脩罗王,即是金仙大觉:如果不是阿修罗王(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一种神),就是金仙大觉(佛教用语,意指已经修得正果的人)。
唐道人,紧收却:唐道人要紧紧地收回自己。
逢人不用展开:遇到别人不用展开说教。
卷来送在壁角:把这些话卷起来放在墙角落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和尚张清远为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一首五律。全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首联两句写佛性之妙。“无摸索”三字表明了佛性的清净,“喜怒”两句则描绘出佛性的随缘变化。诗人认为当内心平静时,就如同春风拂面,万象更新;当情绪激动时,又如同电闪雷鸣,风云变幻。这种佛性之妙,既能使人心境平和,又能使人情绪激昂。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佛性的随缘变化。当内心平静时,佛性如同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当情绪激动时,佛性犹如电闪雷鸣,风云变色。这种随缘变化的特性,既体现了佛性的深邃内涵,也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颈联两句则转向对佛性的批判。诗人认为佛性并非阿修罗王或金仙大觉那样的高僧大德所具备,而是需要经过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佛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的。
尾联两句则是对佛性的赞美。诗人表示,当内心的佛性被紧紧地抓住不放时,就会如同遇到高人而虚心请教;当佛性遇到他人时,也会被紧紧抓住不放。因此,佛性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应当珍惜并加以保护。
整首诗以佛性为核心,通过对佛性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