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不劳三寸舌,参禅惜取两茎眉。
玉栏干畔青青柳,最好人间二月时。
注释:在寺庙中说法并不需要费口舌,参禅时要珍惜那两缕眉毛。玉栏干畔长着青青的柳树,最适宜的是人间二月的美好时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家修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说教不需要华丽的言辞,而参禅则需要珍惜自己的眉毛。因为眉毛是身体的一部分,与心性有关,所以参禅时要用心去体悟。最后一句“最好人间二月时”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柳树摇曳生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说法不劳三寸舌,参禅惜取两茎眉。
玉栏干畔青青柳,最好人间二月时。
注释:在寺庙中说法并不需要费口舌,参禅时要珍惜那两缕眉毛。玉栏干畔长着青青的柳树,最适宜的是人间二月的美好时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家修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说教不需要华丽的言辞,而参禅则需要珍惜自己的眉毛。因为眉毛是身体的一部分,与心性有关,所以参禅时要用心去体悟。最后一句“最好人间二月时”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柳树摇曳生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注释】 颂古:指古代诗人的诗。十八首:指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组诗,共十八首。衲(nà):僧人穿的袈裟、僧衣,这里泛指和尚。悟易:佛教语,指觉悟容易。迷难:迷惘、困难。无限:很多。渔翁:捕鱼为生的渔民或船夫。钓竿:钓鱼所用的长竿。点铁成金:原意是说把铁变成黄金。后用来形容把不好的东西改变成好的东西。犹可:还可以,能够做到。无端:没有道理。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颂扬那些悟道的人
【注释】 偈颂(jie song),佛教用语,梵语“偈陀”(Ketaka)的译音,指佛教徒以韵文形式所唱诵之佛经。 今年:现在;去年:以前;四海九州:天下各地,指全国,全世界;皎洁:明亮洁白。 鼻孔:这里指人的眼睛。 依前:仍然;搭上唇:指把嘴唇涂得红润。 无风浪:形容平静无事。 修行:指修炼。 蔌供养:即素供,指素食。 马师鼓:指击鼓的马夫。 或:或者,也许。 或修行,蔌供养:指修习佛法
首先输出的诗句是: ``` 胡张三背手张弓,黑李四反身架箭。 ``` 译文为: 胡人张三背对着手张着弓,黑皮肤的李四转过身去搭着箭。 注释: - 胡张三:指胡人。 - 黑李四:指黑皮肤的李四。 - 背手张弓:背对着手张弓。 - 反身架箭:转过身来搭箭。 接着输出的是: ``` 直饶齧镞古将军,对面髑髅穿一穿。 ``` 译文为: 即使古代的将军被箭头穿透,也要面对敌人的头颅射上一箭。 注释: -
```text 颂古十八首 其十四应口曹源一滴时,谁知依样画猫儿。 袖中三尺龙泉剑,落尽髑髅人不知。 注释:应口曹源,即曹溪源头,位于广东省曲江县西北的马坝镇曹江河上。曹源流出后,经过一段急流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石门。曹源的水清澈见底,水质纯净甘甜,被誉为“天下第五泉”。曹源的水从石门处流出后,便汇成一条小河,流入珠江。这条小河流经曲江县的多个村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 译文
【注释】: 1. 生铁铸就昆崙儿:用生铁铸成的昆崙(指昆仑山)之子。 2. 眼耳鼻舌如泥块:比喻眼睛像泥巴,耳朵像棉花,鼻子像石头,舌头像木头。 3. 西天:即印度、波斯等地。 4. 此土:指中国。 5. 谩纷纭:漫无边际地争论。 6. 我见真非难,难逢莫为多:我见到真理并不难,但难得有人能够坚持正确的观点。 7.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时写的。当时诗人被排挤出长安
《颂古十八首·临济惯白拈》是一首描绘临济宗和普化宗特点及其对后世影响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临济宗和普化宗的独特风格和历史影响。下面将逐一解析诗句内容、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歌原文: 临济惯白拈,普化惯掣颠。一场好笑具,后世作三玄。 - 解释:临济宗擅长于“白拈”,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阐述禅宗的教义;普化宗则善于运用“掣颠”的方式
【注释】 颂古:指歌咏古代贤人的事或其遗风。 不疑不彻(chù):没有疑虑和疑惑。 狼籍(jí):散乱。 至今:直到现在。 江北江南:泛指各地。 外觅:到处寻找。 杲日(gànɡrì):光明的太阳,这里比喻清白、正直的品格。 【赏析】 “不疑不彻不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他做事从不怀疑和犹豫不决,始终坚持到底,始终不放弃,始终保持着他那种一贯的正直品质。 “片片春风狼籍”,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
【注释】李公:指李太白。张公:指张旭,唐朝著名画家。珠:酒杯。 【赏析】李白和张旭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两人的友情很深,他们常在酒席上对饮吟诗,有时也作一些幽默诙谐的对话来增加酒兴,本诗就是他们饮酒时的一个插曲。李白劝张旭喝一杯,张旭却罚李白一杯。李白喝了酒后,又绕着张旭的酒杯走了一圈。张旭见状,大笑不止,拍手称赞李白。“珠绕团团休错会”,是说张旭见李白绕着他的酒杯走了一圈,以为李白不会喝酒了
注释:正月的孟春时节,天气还很寒冷,从头到脚,处处都感到千种万样的寒意。昨夜的天空中,飘来了一阵和风,它轻轻地搭在了阑干上。 赏析:此诗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春天的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开篇“正月孟春犹寒,从头万种千般”,描绘了春天来临之际,虽然已是正月,但气温依然寒冷,到处一片冰天雪地。接着“昨夜虚空落地,和风搭在阑干”,描绘了昨夜春风拂面,轻轻落在阑干之上的情景
《颂古十八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师一的一首作品。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诗句解读: - “一个形骸两姓名,入泥入水可怜生。”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如同两副名字一样,虽然身处泥土中,却仍然保持着生命之躯。 - “回头掣断黄金锁,肯向毗卢顶上行。” 这里“回头掣断黄金锁”比喻人一旦醒悟,就会摆脱过去的束缚,不再沉溺于虚幻的梦境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位信心人的故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雨足敛烟云,山晴开锦绣。(第一句) - 雨水充足,烟雾消散,天空晴朗,大地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锦绣画卷。 2. 良哉信心人,知有向上窍。(第二句) - 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懂得如何把握生命的诀窍。 3. 携家上崔嵬,法席为宏开。(第三句) - 带着家人一起登上高高的山峰,佛法的讲堂因此而更加宽广。
【解析】 这是一首偈颂,是佛教徒念诵的经文。偈颂是佛教徒在诵经时所唱的赞歌、祈祷词或经文,其内容往往以佛理为主,多用韵文形式,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形象美和节奏美。本曲偈颂主要讲述了“佛高一丈,魔高一丈。正觉山前,无风起浪。金山个里,佛魔俱丧。”等道理。 【答案】 译文:佛的力量高过一切邪魔外道,正觉山上没有一点风浪。在金山寺里,佛与魔都丧失了力量。星宿显现时,不要欺骗迷惑。不必用牛乳糜
注释:来时跟随在宫殿的身边,去时路上笙歌满地。侍者白头如新,赵州倾盖如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第二部分。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首句“来也宫殿随身”描绘了主人来到后的景象,即宫殿的主人(指作者)亲自前来迎接。这里的“随身”既指随行,也暗示了主人的亲昵与重视。 次句“去也笙歌满路”,则描绘了主人离去时的情景
何似生,合取口,三世诸佛不知有。 日午打三更,面南看北斗。 注释与翻译: 何似生,合取口,三世诸佛不知有。 何等相似,应该用“生”来表示,但这里似乎是指一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因此需要解释。 合取口,三世诸佛不知有。 这个表达可能有多重含义,可能需要更多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译文: 何等相似,应该用“生”来表示,但这里似乎是指一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在佛教中
注释:修行时保持清净,如同凛冽的冰霜。面对万物都如行机关般应对自如,像走雷电般威猛。 渴思浆是佛教用语,指对佛法的追求。重提正法眼是佛经中说,佛的眼睛能洞察一切,故称正法眼。 赏析:本诗通过描绘修行者的修行状态和态度,表达了对佛法的渴望和追求。律身行业凛冰霜,接物机关走雷电,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的修行状态和应对万物的能力。七千馀指渴思浆,愿为重提正法眼,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
注释:初三时,中九下七。众人的眼睛难以欺骗,当机立断不要吝惜。 赏析:这首诗的大意是告诫人们,要敢于担当,不能因顾忌他人眼光而放弃正义。这里的关键词“初三”指的是农历的初三,也就是阳历的1月25日或26日;“中九下七”是指农历每月的中旬和下旬;“众眼难瞒”是指众人的目光难以欺骗;“当机莫惜”是指面对关键时刻要果断行事,不要犹豫。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