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内容如下:

无心道人梁长道以偈见寄次韵
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注释与赏析:

  1. 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 解释:这里表达了佛教的空性思想。佛教认为,一切法(包括心和法)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因此,“法从本有何曾有”意味着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而“心自元无不用无”则强调了心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它自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1.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 解释:这是对禅宗“顿悟”思想的体现。在佛教传统中,“大雄”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句话是在询问,如果一个人能够像大雄山一样坚定地站立不动(即“不动”),那么他是否胜过了那些在千里之外被他人驱使(即“踏人驹”)的人呢?这里的“动”和“静”对比反映了禅宗强调的瞬间顿悟与长期修行的区别。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大雄山”和“千里踏人驹”的比喻,展现了禅宗对于瞬间领悟与长期修为之间差异的看法。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瞬间顿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禅宗追求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整体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即简洁明了、直截了当。他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首诗中的佛教元素与其社会关怀相结合,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法的崇敬。同时,通过对“大雄山”和“千里踏人驹”的比喻,也表达了对瞬间顿悟的重视,以及对禅宗修行方式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