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伴才消木上座,同流初未许寒山。
而今却向天台去,击动寒岩莫与闲。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 诗句解读:
- 作伴才消木上座:意为在与某人相处时,才觉得如同坐在木椅上一般舒适。这里比喻在与人相处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放松。
- 同流初未许寒山:表示起初并不赞同或接受某些观点或做法,如同寒冷的山一样难以靠近。
- 而今却向天台去:暗示虽然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或态度,但最终选择了与对方一致的道路,如同前往天台山那样,经过曲折最终达到了目的地。
- 击动寒岩莫与闲: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激动和震撼,如同敲击着寒冷的岩石,不愿让它静默。这里的“莫与闲”意味着不愿意让这种情感和行动变得无关紧要或被忽视。
- 译文:
- 在与你相处时,我才觉得自己像是坐在木椅上那么舒适;
- 起初我并不认同那些看似冷清的观点或做法;
- 但现在我却选择与你一同前往天台山;
- 在那里的一石一物都让我心潮澎湃,不愿它们与我无关。
- 注释解释:
- 作伴:相伴,一起。
- 才消:才体会到,刚刚发现。
- 木上座:木头做的座位,比喻舒适的环境,也暗指禅宗中的坐禅,强调内心平静。
- 同流:意气相合、志趣相投,此处指思想、观念上的认同。
- 寒山:形容冷漠、疏离的态度,可能是指对某些事情或人持有冷淡或疏远的看法。
- 天台:佛教名山之一,象征修行者的最终目的地和心灵的归宿。
- 击动:激发、触动,形容内心受到强烈影响。
- 寒岩:冰冷的岩石,这里借代坚硬、不易打动的事物。
- 莫与闲:不要把它搁置一旁,不予以重视。
- 赏析:
- 诗中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深度认同,再到最终的选择与同行,反映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 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木上座”、“寒岩”),传达出人物内心的转变和情感的波动。
-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一种从困惑到理解,再由理解走向坚定的过程,体现了人生旅途中情感和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