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如止水动如云,去住无拘是我门。
又举杖头千佛刹,来藏海上小桃源。
注释:住如止水,动如云,去住无拘,是我门。又举杖头千佛刹,来藏海上小桃源。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室的宁静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生活中应该像止水一样平静,像云一样自由。他主张去住无拘束,这是他生活的门径。他还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他的修行之地,就像千佛刹和海上的小桃源一样。
住如止水动如云,去住无拘是我门。
又举杖头千佛刹,来藏海上小桃源。
注释:住如止水,动如云,去住无拘,是我门。又举杖头千佛刹,来藏海上小桃源。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室的宁静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生活中应该像止水一样平静,像云一样自由。他主张去住无拘束,这是他生活的门径。他还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他的修行之地,就像千佛刹和海上的小桃源一样。
【注释】 终南山(在今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即秦岭,因山势险峻,故名。入定:佛教语,指修习禅定的人进入冥寂的心境。猕猴赞:即《猕猴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赞美终南山的诗。方得其树:刚刚来到山边。万壑千岩(壑:山谷;岩:山石):形容终南山地势险阻,有许多沟壑和岩石。休复:停止下来休息。屹(yì)若终南:屹立着像终南山一样高耸。六窗(chuò):佛教语,佛寺里的六扇门窗
入风赞 入风无根当处彰,一为热恼一清凉。 乾城影里金刚眼,傀儡棚头古佛场。 与世推移元不动,随人忧喜竟无妨。 可中若有纤豪许,物我相持意未忘。 注释: 1. 入风无根当处彰:意为无论风吹到哪里,它都如同有根一样显现出来(彰显)。 2. 一为热恼一清凉:一方面感到炎热烦恼,另一方面又感到清凉舒适。 3. 乾城影里金刚眼:形容如金刚般坚毅的眼神。 4. 傀儡棚头古佛场:形容像是傀儡戏舞台一般
让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梦石真赞 - 这是一首诗的开头,表达了对梦中石头之美的赞美。 2. 王母梦中,石佛象骨。 - 描述了在王母的梦中,石头的形状像佛像的骨头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头比作佛像的骨头。 3. 峰前鳖鼻,僧蓝棋布。 - 描述了山前的鳖鼻子形状像僧人的棋子一样分布。这里的“鳖鼻”和“僧蓝棋布”都是形象的描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特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
这首诗是《谷堂真赞》的首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1. 冰出水,玉出石: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冰出水”指的是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水,而“玉出石”则是指玉石从石头中诞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又暗含着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2. 破獍出窠母遭食:这里,“獍”指的是一种猛兽,而“窠”则是它的巢穴
【注释】: 如:像。 悟空:指佛祖,悟空即佛祖的号。 二居士:指禅宗二祖神秀和三祖僧璨。 真赞:赞美。 一一:一尘不染。 亦不如:与“一尘不染”意思相近。 悟空空须得悟:悟就是悟道、领悟。悟空是佛家语,意为觉悟。 谁家:何处。 一对鸳鸯:比喻一对男女,或比喻成双成对的人。 万象之中独露:万物之中,只有这一对鸳鸯显露了本性。“万象”泛指一切事物,“独露”即突出、显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教修行的诗。以下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 1. 假以四大,抽之一机。 - “四大”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地、水、火、风。在这里,“假以四大”意味着借助于这四种元素来创造或维持身体和生命。 - “抽之一机”意味着从这些基本元素中抽取出一种机制或原理。这里指的是理解并应用这些元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或途径。 2. 空无作相,动转云为。 -
【注释】 得些皮肉:得到一些身体。 大家快活:一起快乐地生活。 没些皮肉:没有身体了,指死后。 一场冷落:冷冷清清的。 舜若开颜:舜帝(传说中的帝王)如果笑出来。 那吒发恶:哪吒发怒。 万里神光犹较些:万丈光芒还相争着什么。 一物长灵浑大错:万物都长成灵性,却有大的错误。 错不错,切忌无绳而自缚:错误和正确之间,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束缚而自我否定。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赞颂肉体与精神关系的颂歌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结构,赏析时要结合诗歌的意象来分析。 “谷堂真赞 其二”,诗的第一句点明了题目,说明这首诗是写谷堂真赞的。 第二句说“予常对人言,谷堂老子”,这是说作者经常向人夸赞谷堂真赞。这一句中有三个关键词语:一是“老子”,这里指谷堂真赞;二是“人类精奇”,意思是谷堂真赞是人的精怪,非常奇特;三是“缁流标格”,意思是他的行为举止有僧尼的风格,即符合僧尼的规范
【注释】 净信道:净信,即净宗。禅宗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说。净宗亦然,“入净信心宗,则无俗不真”,是说修净土法门,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幻智法门:指净土法门,即阿弥陀佛所宣说的“愿生彼国,得不退转,乃至成佛,与十方诸佛所证之法门”。佛: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悟者。子:同“慈”,慈爱之意。止庵道人:指东山僧止庵(1623-1675),字圆明,号止庵,浙江绍兴人。 【赏析】
皮肤脱落尽,骨节有如许。 未即化泥尘,且更相撑拄。 注释:皮肤已经脱落殆尽,但骨节仍然清晰可见。虽然即将化为泥土和尘埃,但骨节依然支撑着身体。 一味五味禅,千差万别语。 注释:这里的“五味”指的是佛教中五种基本味道,而“禅”则是禅宗的修行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禅宗的修行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表达方式。 问者如纺车,而今较些子。 注释:询问者就像纺车一样旋转,但与以前相比
注释:要认识停下来做饭的第一个地方,为空石廪着黄粱。 明年便进入岩中坐着,先写五段话来作定场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对朋友的一种期待和祝福。全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友情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首句“要识停厨第一方”,意思是说,你要想认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首先要学会等待。这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也是对人生的一次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求成
《题石室并和澹庵其四》是宋释慧空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宋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释慧空,南宋僧人,住福州雪峰禅院,后来退归东庵。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都体现了佛教禅宗对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心灵感悟。 2. 诗句释义: - “百里寻山但宿春”:诗人在春天里寻找山脉,只为短暂停留
释义:山间的日光照得云儿细细,石渠水道浅浅竹叶疏疏。珍禽引客飞还住下,灵草忽香寻却无踪。 注释: - 题石室并和澹庵其三: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为元代诗人张翥。 - 山日辉辉:山中太阳的光芒照得云朵轻轻飘动。 - 云细细:云彩轻柔纤细。 - 石渠浅浅:石头上的小水渠浅而窄。 - 竹疏疏:竹子长得稀疏而疏落。 - 珍禽引客:珍贵的鸟儿招来客人。 - 飞还住:鸟儿飞走后又返回。 - 灵草忽香
诗句输出: 惊蛇断路我来初,钵挂藤梢物物无。 译文输出: 我惊扰了蛇,道路被阻断,此时来到此地;钵子挂在藤蔓上,一切都是虚无。 注释解释: - “惊蛇断路”:描述了诗人因为某种原因惊动了蛇,导致原本畅通的道路变得险峻或难以通行。 - “我来初”:表达了诗人初到此地的心境,可能是初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感觉。 - “钵挂藤梢”:描述了一个场景,诗人的钵子挂在藤蔓上,暗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注释】: 衣雨:穿着雨衣。调阶:调节台阶。淅沥:象声词,形容雨滴落下或溪流流动的声音。青烟:指炊烟。扶疏:茂盛的样子。碧岩境:指山水画中常出现的山石、岩石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石室中的所见所闻。 前两句“衣雨调阶泉淅沥,青烟绕屋树扶疏”,写石室的自然环境。首句是说穿着雨衣的人正在调节石阶上的流水。第二句是说房舍周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第三句是说房舍周围的树木环绕着房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题画诗,写诗人在石室中观赏山景,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黄陈五合不劳舂,食罢无营一似慵”,大意是说:这地方的黄色和褐色的土地,五谷都能生长,用不着用锄头去翻动它。吃罢饭以后,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做,就象我一样懒散悠闲。颔联“麋鹿往还溪上路,白云开合面前峰”意思是:那山间小路上,麋鹿成群结对地来往,白云时开时合,就在你眼前变幻着无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