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昔日贵湖抛保福,苎溪溪畔曾叮嘱。
汝归东海我归山,鸟道行人难措足。
又不见无隐当年隐石师,独傍岩阿烧栗皮。
尘埃扰扰未归客,四壁生涯说向谁。
我今不向石师住,贵湖亦非吾住处。
溪边流水自西东,岩畔栗皮任堆聚。
信脚来到五华峰,峰头重整旧家风。
为报漳泉诸道友,吉山元是福山翁。

【注释】

(1)送僧归净众:即送僧人归寺。净众是梵语,意译为“清净之众”,即和尚。

(2)苎溪:在今江西宜春市西南。

(3)保福:指佛教中的菩萨名。

(4)汝归东海我归山:此句化用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诗句:“欲别牵黄犬,随君直到海。”意为你回东海,我去西山。

(5)鸟道:比喻险恶的山路。行人难措足:难以行走。

(6)无隐当年隐石师:唐代高僧无门慧开曾隐于庐山岩石,人称“石门”。这里指石门禅师。

(7)独傍岩阿烧栗皮:意思是只有石门禅师独自在岩石下焚香打坐。

(8)尘扰扰:指世俗纷扰。未归客:没有归家的旅人。

(9)四壁生涯:形容贫困潦倒的生活。说向谁:向谁诉说。

(10)石师:指石门禅师。

(11)贵湖:指庐山。

(12)吾住处:我的住所。

(13)溪边流水自西东:指庐山上的溪流从西向东流去。

(14)岩畔栗皮:指石门旁的香炉。

(15)信脚来到五华峰:随意地来到五华峰。

(16)重整:整顿、恢复。旧家风:指庐山的寺院。

(17)为报漳泉诸道友:指告知漳州、泉州一带的僧人朋友。

(18)吉山元是福山翁:原来吉山就是福山的师父,即原为福山大师。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大中五年(851),作者为当时的著名文人李翱。诗中通过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佛学思想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坎坷挫折。

首联写送别僧人,强调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反差。颔联以“汝归东海我归山”来表达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颈联则进一步描绘出石门禅师的形象,强调其超凡脱俗的境界。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看淡,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宗教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