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魂如可见,况复雨霏霏。
隔水栖无地,经春叫不归。
影随芳树没,声入野花飞。
那忍东风里,凄凉上客衣。

【注释】

子规:杜鹃的别名,鸣声凄厉,相传是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

游魂如可见:指诗人想象中的游魂(即杜鹃)似可望见。

况复雨霏霏:何况又下着细雨纷纷。

隔水栖无地:在隔着水的地方栖息没有地方。

经春叫不归:过了春天还是叫个不停。

影随芳树没,声入野花飞:杜鹃的影子随着美丽的树林消逝,它的叫声随风飘进遍地野花之中。

那忍东风里,凄凉上客衣:那怎能忍受在春风中听到它的哀怨之声呢?这是指诗人自己。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诗人由秦州返回成都途中,经过绵州(今四川绵阳)时所作。

首联写游魂之可望而不可即,更写其哀鸣不已。“子规”为鸟名,又名杜鹃,传说是蜀王杜宇之魂变成。杜甫曾写过一首题为《杜鹃》的七绝,诗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这里的“子规”,指的是这种鸟。“游魂”即指子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子规以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描绘了它那哀鸣不止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子规鸣声的关切和同情。“况复雨霏霏”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冷与悲凉。雨丝绵绵,濛濛不绝,使得本来就很凄清的环境更加寒冷、阴暗,也使得鸟儿们更加感到孤独、凄凉。

颔联写子规在风雨中艰难地寻找栖息之地。“隔水栖无地”一句,将子规置于风雨交加的环境中来写,既写出了环境恶劣,又表现出子规不畏艰险、敢于面对困难的顽强精神。而“经春叫不归”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子规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不仅在风雨中挣扎着生存,而且还要经受漫长的严冬和漫长的等待,即使春天到来,它也要继续不停地啼叫,直到春天结束。这两句诗通过对子规动作和情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子规的深深同情和敬佩之情。

颈联写子规的身影和声音在风中逐渐消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影随芳树没”一句,将子规的身影与美丽的芳树联系起来,形象地描绘出子规的形体与姿态。而“声入野花飞”一句,则是从听觉方面进行描绘,把子规的啼叫声比作飞入野花的蝴蝶,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子规的声音,感受到它的哀婉动听。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只美丽多情的子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子规的可爱之处。

尾联则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那忍东风里”,“东风”,这里指的是春风;“上客衣”,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衣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他怎能忍受在春风中听到子规的哀怨之声呢?这里的“东风里”指的是春风拂面的感觉,而“凄凉”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这一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子规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他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子规的描绘和对自身处境的抒发,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