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无端拈出来,更加注脚放痴呆。
西天此土谁知己,夜半优昙火里开。
注释:草木无心被拈出,更添注脚令人痴。西天佛土谁知己?夜半优昙花开时。
赏析:此诗是诗人颂扬佛法的一首五言律诗。首句说草木无心被拈出,更增添注脚使人痴。第二句点出西天佛土中谁是真正知己。第三句说明只有到了夜里,优昙花开的时候,才是真正了解佛法之人。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草木无端拈出来,更加注脚放痴呆。
西天此土谁知己,夜半优昙火里开。
注释:草木无心被拈出,更添注脚令人痴。西天佛土谁知己?夜半优昙花开时。
赏析:此诗是诗人颂扬佛法的一首五言律诗。首句说草木无心被拈出,更增添注脚使人痴。第二句点出西天佛土中谁是真正知己。第三句说明只有到了夜里,优昙花开的时候,才是真正了解佛法之人。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这首诗是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翻译: 吉彬老二侄女刺绣普贤菩萨,请求赞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节清晰且瘦弱,行为举止有风度。 行走步伐快如风,谈笑间气度非凡。 穷尽世间所有方法,只信奉佛法为根本。 每遇善知识,言下便能洞悉生死奥秘。 家中有两个侄女,贞洁之姿迥异于常人。 从小不食荤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修炼。 内心平静如水中起波澜,深深痛念十地结使。
【注释】 1. 茅屋紫霄下:紫霄是道教传说中的神山名。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2. 良田石镜边:石镜,传说中仙人的镜子或石像。 3. 随分过:随遇而安,勉强应付。 4. 不用买山钱:山,指山林、隐居之所。 5. 这般恶比丘:形容那些修行者不修德,只是口诵佛经。 6. 何人敢近傍:什么人敢靠近? 7. 恣焚三毒火:恣,放纵;三毒,佛教语,指贪、瞋、痴;火,比喻怒火。 8. 力起无根谤:无根,没有根据
【译文】 江边青山连绵不断,屋头松竹亲手栽种。 柴门天天紧闭没有人来,有时见到窗前云彩堆积。 【注释】 1. 青山:青山绿水; 2. 叠叠来: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 3. 手亲栽:亲自栽种; 4. 柴门:用木条或竹子等编成的简陋门; 5. 时见:不时地看见; 6. 窗前云作堆:指云雾聚拢到窗前,形成一片云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凌行婆,莲道者。 凌: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凌霄”,即菩萨修行的场所。凌行婆是菩萨的一种别称,意指菩萨修行时所处的环境。 莲道者:莲花道人,意指在修行中以莲花为象征的菩萨。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这两句话是对菩萨两种不同修行状态的描述。聋者是指没有听力的人,他们善于聆听;哑者则是指无法说话的人,但他们能够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聋者善听”和“哑者能话”是相互映照
注释 江上青山千万叠,水边茅屋两三间。——写诗人所居环境的宁静和恬淡。 朝来无限扁舟过,何似渠侬把钓竿。——抒发自己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茅舍渔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作者却只选择“茅舍”这一景致,并赋予其新意。 首联是说:江上万重青山,水边有两三间茅舍。这两句诗用笔简练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注释】 ①禅:佛教语。指悟性。 ②真:写真。 ③十一:诗的篇名,即《参禅人写真赞》。 ④“身心”三句:意为我的身体和心灵如一,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身外无物,即“四大皆空”。 ⑤上牢:用漆涂在木器上的工艺。此指漆桶。 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两为一两的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数量。 ⑦也、乎:语气词,无实意。 ⑧是则:如果。活埋:指活埋老僧。打杀:指打杀昙慧。 ⑨两重牢关:指两道关卡,喻指两重思想。
徐伯寿求赞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当头俱坐断,直下展家风。 一喝分宾主,三玄辨正宗。 其馀都莫问,今古有盲聋。 注释: 大海波涛阔: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千峰气象雄:形容山峰雄伟壮丽,气象万千。 当头俱坐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气势磅礴。 直下展家风:直指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家族的风范传承。 一喝分宾主:比喻声音洪亮有力,能够区分宾客与主人。 三玄辨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 首先看首句“波涛千尺冷飕飕”,写江水浩渺无边,寒气袭人,给人以凛冽之感。这句诗描绘出沧溟之水浩渺无际、浩瀚壮阔的景象,为后面对“谁向沧溟泛逆流”的疑问作答,也为下文“唯有渠侬谙水脉”、“卷舒出没任遨游”的抒情作铺垫。
【注释】 元:原本。禅人:僧人,即和尚。写真:指画像。请赞:请人题词。黄梅村: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生来:从来。自笑百无能:自嘲一生无所作为。瓶:一作“钵”,都是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用具。缘住:随缘而住。孰谓:岂料。继祖灯:继承先人的事业。 【赏析】 《禅人写真图赞》十二首中,此为第十二首,诗中以禅宗和尚自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看法。
枯松树下,盘陀峰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枯松下,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意态潇洒,超然物外。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应庵是何模样?无人知晓。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若是应庵,谁能归去? 若非应庵,谁肯归去?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祖道是何人?让我来定夺。 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澹泞出没太虚之中。 注释:青萝,形容青苔缠绕的山石,夤缘,即攀援。寒松,形容高大而直立的松树,这里指山峰。澹泞,意为淡雅清静。出没,指忽隐忽现。太虚,指宇宙空间。狗子尾巴书梵字,比喻修行人的修行如同狗儿尾巴摇摇摆摆。野狐窟宅,暗喻修行人如同狐狸在洞穴中居住一般神秘。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高耸入云的山峰与缥缈飘渺的云雾相交融的画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全诗共四句。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五月五日端午节,天童为你开启真诀。 驱散了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让祖师的病痛瞬间消失。 魍魉邪神都被消灭了,只留下那些真心相随的人。 只有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才能与我相伴。 拄杖者,不是跟随者。 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道,无需多言。 千古万古,都不要再说什么了。 注释: - 五月五日:指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 天童为汝开真诀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临济宗的禅宗大师们的行为和风格。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 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临济宗的大师们在教导弟子时,用棒子打人,留下的痕迹就像手印一样明显;用嘴巴骂人,留下的伤痕就像手印一样深。他们的行为就像是一头瞎了的驴子,但至今仍然没有被看破。 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佛教的教义中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诗的第一句是“金色头陀忽破颜”,这是对诗句的直接翻译,其中“金色头陀”指的是一个和尚,而“忽破颜”则意味着这个和尚突然之间改变了他的表情或态度。第二句“看来也是管窥斑”,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和展开,这里的“管窥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体。第三句“当时若得回头早,免见儿孙堕黑山”,则是对未来的设想,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回头
【注释】: 颂古十首其三 出得出不得,满面是埃尘。 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 译文: 从外面回来却无法出去,满身都是尘土。 不要让忧郁的人去诉说忧愁,因为诉说忧愁会使别人更加忧伤。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出门在外无法回家,满身都是尘土。不要让别人去诉说忧愁,因为诉说忧愁只会使别人更加忧愁。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困境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他通过“出得出不得
注释: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座浮图塔的壮丽景象。它凿开荒径,建造在山巅之上,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人们来回商量,觉得这座浮图塔非常值得,它的价值并不孤单。 赏析:这首诗以浮图塔为主题,通过对它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首先,诗人通过“凿开荒径造浮图”这一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浮图塔的雄伟壮观,以及它在荒径中的独特地位。其次,“往复商量价不孤”一句则表达了人们对这个建筑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