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山僧官差不自由,只得随流入流。
【译文】
心境随万境流转,流转之处能发现幽深。随流而转认识本性,无喜无忧也无烦恼。
山中的和尚官差不受约束,只得任随流水顺其自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心态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山僧官差不自由,只得随流入流。
【译文】
心境随万境流转,流转之处能发现幽深。随流而转认识本性,无喜无忧也无烦恼。
山中的和尚官差不受约束,只得任随流水顺其自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心态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
【解析】 “无准和尚顶相赞”一句,是说无准和尚对佛祖的顶相赞叹。顶,是佛像上的头发。相,是指头顶的形状。赞,是指称赞。译文是:无准和尚对佛祖的头顶形状大加赞赏。 “文武火煨杀人,千衲子恨难伸”一句,是对武僧用烈火焚烧和尚的顶相的讽刺。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译文是: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 “五处主法
【解析】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陈著,他是一位以写景抒情见长的诗人。此诗为作者赠与友人之作,全诗通过写画圆相请赞之语,来表达诗人对禅门中“舍”与“取”、“空”与“有”,以及“无欠无馀”等概念的理解。 其一,“圆同太虚,无欠无馀。”意思是说,圆如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这两句诗用“圆”和“虚空”这两个词来表示“道”“佛”“禅”三者所共有的一个境界:一切皆空,无物不圆。 其二,“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传寺住持安东岩请赞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1. 诗句释义: - “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生平和经历,意指其生命的起源或起点在西蜀,而并非仅仅为了游览日本的国家。 -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这句诗描述了一种超凡脱俗、主宰一切的境界或力量,存在于所有世界或空间之中。 2. 译文注释: - “生缘”指的是生命的起始和起源
注释 栽松:指栽松树。道者:指种松树的人。 栽培得地,节操苍然:意即松树栽种得当,节操高洁。节操:操守。苍然:高峻的样子。 死而复活,身后身前:意即死后复活,生前死后一样。 楖𣗖横肩阿剌剌,再来不直半分钱:意即松树的枝叶横斜着,像人横在肩上一样,死后复活时也和活着时一样,死后复活的费用不会比活着时贵多少。 赏析 此为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作品,作于至顺二年(1331年)冬。乔吉曾自言:“我本渔樵家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小师景用请赞: - “小师”指的是年轻的学者或文人。 - “景”在这里可能是指风景、景象或者情景等,与“用”字一起,可以理解为某种特定的情境或环境。 - “请赞”意味着请求赞扬。 要赞而无德可赞,要骂而无过可骂: - “要赞”和“要骂”都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批评。 - “无德可赞”和“无过可骂”则说明这种愿望无法实现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高僧的功德和智慧。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最明寺殿真像赞:这是赞美最明寺中供奉的佛像的赞颂之诗。 2. 掌持国土,天下安堵:这里的意思是,这位僧人能够守护国土,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 3. 信向佛法,运心坚固:这位僧人深信佛法,并且用坚定的心去信仰和实践佛法。 4. 德重丘山,名播寰宇:他的德行像高山一样厚重,他的名声遍布世界各地。 5. 清白传家,望隆今古
【注释】 宏海:大海。侍者:佛教中指僧人或和尚。请:邀请。赞:称赞,赞美。䖃苴(jū):一种草名,这里借指佛祖,因为佛教中有“六根清净”之说,认为人要通过修行才能获得佛性,所以佛祖被比喻为“䖃苴”。全不仁者:一点慈悲心都没有的人。握起老拳:比喻用力过猛,甚至伤害了别人。佛祖也怕:佛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会害怕伤害到别人。 【赏析】 此诗以夸张的手法,对佛祖进行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情感等。 “这个老汉”,是说这位老头儿,“希罕”意为稀罕,可译为“喜爱”;“煨”,“煮”是说老头儿不熟;“没兴”,没有兴趣的意思,“遭他负累”即受到他的拖累,这一句的意思是:老头儿不熟,被煮烂了
【注释】 破一微尘:指佛经。因该果海: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因,故有果海之说。此指佛经内容浩博。因该:指因缘具足。因该因:即“因缘具足”之意。无端:没有来由。管城子:《汉书·扬雄传》载,汉成帝时,雄为给事黄门郎,上表谏治宫室,被免职家居,号“好古”,又号“太玄”。后人遂以“管城子”为称道文才的雅号。名句文俱错:指文字错误。指文才不精。 【赏析】
正因法孙命工绘吾幻质,炷礼请赞。 注释:因为法师命令工匠画出我的虚幻形象,进行礼赞。 个样面嘴,阿谁敢拟。 注释:这个样子的脸孔,谁敢模仿? 威凛凛生,气愤愤地。 注释:威严而庄重,气势汹汹。 临济德山,望风敬畏。 注释:面对临济大师和德山大师,他们都会敬畏。 和苏噜之。 注释:这是和苏噜的名字
折脚铛,破木杓。 这是描述一个破旧的锅和勺子。"折脚"意味着锅或勺子已经破裂,无法正常使用。"破木杓"则是指勺柄已经断裂,无法握持。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破旧、衰败的氛围。 无柄霸,难摸索。 这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这个旧物的状态。由于缺少了勺柄,使用者很难去摸到它,从而感到困惑和无奈。这里强调的是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丧失和使用者的无助感。 横拈倒用,破二作三。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九》: 向上一路滑,壁立千仞险。 南禅不立阶级,直与当头坐断。 译文: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就像山路一样陡峭而危险。但禅宗教导我们要直接面对这些难题,不要通过设立阶梯来绕道而过,而是要像这座悬崖一样,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注释: - 向上一路滑:比喻修行之路充满挑战和艰难。 - 壁立千仞险:形容山崖陡峭,难以攀爬。 - 南禅不立阶级
【注释】 偈:佛教语,即韵语,是一种说佛经、讲佛理的文词。偈颂,即在佛教经文中夹杂一些诗体文字,用以诵读或讲解。偈颂四十一首是元代诗人王冕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宝塔”为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凌空:指耸立于高空。 分:分开。 自倒还自起:意谓从上往下看,自己像倒立着;从下往上看,又自己像在上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宝塔之作。首联写宝塔高耸入云,声光远播万里。颔联写宝塔之利
《偈颂四十一首 其二十二》是一首宋代释师范所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和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东涧水,清且泚。” - 注释:东涧的水清澈见底。 - 翻译:东边的山涧里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底部。 - 赏析:这句通过描写东涧水的清澈来比喻人的心境或修行状态的纯洁无瑕。 - “源远流长,波腾鼎沸。” - 注释:水源深远,水流不息,如同波浪翻滚。 - 翻译:源头很远
弟应兄呼,自扬家丑。 倒却刹竿,全机漏逗。 虽有西湖月如昼,何似南禅铁苕帚。 注释: - “弟应兄呼,自扬家丑”:弟弟回应兄长的呼唤,自己宣扬自己的错误。 - “倒却刹竿,全机漏逗”:形容一个人做事不彻底,事情的关键环节没有抓住。 - “虽有西湖月如昼,何似南禅铁苕帚”:虽然有西湖的美景像白天一样明亮,但哪里比得上南禅寺中那把锋利的铁苕帚。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先写出诗句内容,然后是译文,再是注释,最后写赏析。考生要注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中景物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金乌急,玉兔速,百岁光阴一瞬息”,这一句运用对偶手法,将太阳的快速升起与月亮的快速隐现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惟有拄杖子,硬葛狚,黑粼皴,勿变迁,无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