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支遁约,深夜宿闲房。
窗静灯遗烬,庭寒树有霜。
禅心论的的,尘事省茫茫。
又说天台去,林间扫石床。
【注释】仲系:支遁的弟子。支遁(317-366):东晋名僧,本姓关,字道林,建兴(今浙江长兴)人。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雪窦山开讲《小品》。
【赏析】此诗为作者与支遁相别时作。诗人先追忆与支遁的交往经过,再抒发对支遁的怀念及对他的高风洁行的赞美之情。全诗以“禅心”统领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
首联“偶从支遁约,深夜宿闲房。”是说诗人偶然随支遁约定,在夜深时去他家投宿。“偶从”,偶然地。“约”,约会。“支遁”即支道林,南朝宋初僧人,哲学家和文学家,世称“支公”,他常游历山林,广结友人,与当时许多名士交游。“闲房”,空房,指隐居之所。这里指支遁的茅屋或寺院中的静室。这一句写出了二人的交往是在夜间,地点是在支遁家中。“偶从”表明诗人并非主动去投宿,而是应支遁之约而去,表现了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颔联“窗静灯遗烬,庭寒树有霜。”描写了诗人投宿后的所见所感。“静”“有”两字用得极为精妙,既点明了环境气氛的宁静,又描绘出了庭院中树木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增添了寒意,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气氛;同时“静”与“有”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看到窗户是关闭的,室内还余留着一点残火的余烟,而庭院中的树叶已经积起了厚厚的一层霜。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投宿后所见的景物,更通过这些景物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颈联“禅心论的的,尘事省茫茫。”是说诗人在夜晚的静寂中思考起禅宗的道理来,并由此而产生了对世俗纷扰的认识,感到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晰明亮起来。“禅心”是指佛教禅宗的心性修养。“省”,通“醒”。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静夜独处时对佛理的思考和领悟,表达了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他的心境已经变得更加明朗了。
尾联“又说天台去,林间扫石床。”是说诗人在思考佛理之余,又想到了天台山的美景,于是决定去那里游览一番。“天台山”,在中国浙江省东北部,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思考佛理之后,又被天台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最终做出了前往游览的决定。这几句诗虽然只是诗人对天台山美景的一次遐想,但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支遁家夜宿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支遁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佛理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气质。